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谭别林
渠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法治建设全领域、全过程,以基层法治建设为着力点,点面结合推进依法治县和“1+8”示范试点有声有色、抓出成效,奋力打造县域法治建设的“渠县样板”。
党委牵总聚合力,法治建设行稳致远。坚持“谋”与“推”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召开县委依法治县委员会第4次会议,出台法治渠县、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八五”普法系列规划方案,打造“1+1”法治集成服务县域发展与安全的渠县模式,积极争创省级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天星街道滨江社区、岩峰镇月光社区成功创建第一批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坚持“学”与“用”相结合,压实法治责任。将习近平法治思想列为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及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会前学习重点内容,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相结合,推进宪法宣誓程序化、会前学法常态化、年度述法制度化、在线考法全员化,筑牢各级领导干部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坚持“督”与“导”相结合,夯实底板基础。开展依法治县综合督查,细化乡镇(街道)和部门(单位)两个考评清单共30项指标,对发现的问题现场下发“督办函”进行反馈并限期整改到位,通过“一次督查”达到“全面检查”目的,确保找准病灶、靶向施治。
依法行政强引领,法治政府量质齐升。依法决策更有尺度。起草重大招商引资协议、轻纺服饰项目投资协议等“四个模板”,全流程服务“一首两重”产业发展。续聘和新聘8名县级党政法律顾问,全年完成合法性审查224件次,实现政府各类重大决策事项法制审查全覆盖。完成行政复议体制改革,设立行政争议调解中心,完善软硬件保障,促进行政争议有效化解。编印《法治镜鉴》内参6期,用身边案例释法说理,确保依法用权依法决策。便民利企更有温度。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县34个县级部门、37个乡镇(街道)、415个村(社区)均在一体化平台认领发布事项,完成“七大空间片区”中心场镇科学规划,做实镇村“7×24”不打烊便民服务。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进“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与“川渝通办”有机融合。打造“宕渠法治园区”,构建“一庭两中心三站四室”运行架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4小时。行政执法更有力度。落实行政执法“四张清单”,开展行政执法专项视察,稳妥推进第一批、第二批乡镇行政权力下放,组织两轮执法业务培训,开展片区综合执法试点,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大力开展“春雷”“铁拳”等专项执法行动,打造“五最”法治化营商环境被《法治日报》宣传推介。
公正司法暖民心,关键环节牢牢把握。提升执行惩戒攻势。召开执行工作联席会,印发《常态化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犯罪工作机制》,围绕“执行指挥中心+执行团队”改革,开展“雷霆·扫赖”“小案惠民”集中行动,累计执结案件1496件、到位金额1.46亿元,曝光失信被执行人200余人,让“老赖”无处遁形。践行检察为民宗旨。严格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实现食药安全案件“行刑衔接”全覆盖,依法建议行政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9件。组建“有事找小杜”办案团队,建立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抄送同级人大常委会制度,督促违法行为人在渠江流域增殖放流鱼苗10万余尾,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强化政法基础保障。扎实开展巩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暨深化“四心”作风问题教育整顿活动,实质运行“宕渠中央法务区”,初步建成县域社会治理“智慧大脑”,建立社会治理点位长责任制,推进“综治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双融合,常态化开展“12+8”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行动,成功化解9469件矛盾纠纷,实现方式、秩序、效能、满意度“四个之变”。
抢抓机遇谋创新,试点成果落地落实。高位推进强部署。召开推广“1+8”示范试点成果部署会,创新组建县级领导挂帅的“法治渠县建设专班”,建立“专班牵总+部门协同+考核问效”机制,下设推广运用“1+8”示范试点成果、法治政府建设2个子专班,工作情况每月纳入“逆排名”,倒逼各级部门动起来、试点成果落下去。突出亮点齐推进。聚焦地域特色,将“賨人”文化嵌入普法宣传全过程,15个县级部门组成“賨善普法团”,依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2+3”普法平台,开展“场景式”“滴灌式”精准普法,实现“老中青少”全覆盖。印发《渠县党政机关学法普法责任清单》,明确120条需落实的“共性+个性”学法普法内容。依托城乡融合、巴文化传承、山地特色农业等“七大片区”,成立“八五”普法宣讲团,推动法治宣传“带头干”和“带动干”两头热。绘制帐图定职责。召开法治帐图培训会,编发“1+8”应知应会知识,全面推广运用“部门+股室+岗位”三级法治账图,县司法局和面积较大、人口较多的中心场镇先行完成帐图制作,率带并指导其余部门、乡镇紧密结合“三定方案”绘制法治帐图,确保算好依法行政这一关键之“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