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 记者马超
“感谢社区平安微信群在第一时间把我们的情况反馈给派出所,让我和朋友因经济纠纷在茶楼上发生争执的矛盾得到化解”,这是当事人之一的魏某在记者日前采访时表示。
绵阳涪城区跃进路片区是绵阳重点打造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未来城市商业新中心,针对该区域人员密集、治安形势复杂等客观实际,涪城分局围绕服务城市商圈发展主线,科学设立跃进路新三线警务室,创新实施“五微”社区警务,做强做实“防、管、控、服”,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今年以来,该区域盗窃、电诈等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38.2%,各类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率达98.1%,社区治理能力大幅提升,辖区群众满意度上升至98.6%。
织密“微圈层”
科学规划、整体推进,紧盯防控重点,建强防控支点,构建“智能感知、精准预警、实时响应”的“微圈层”防控网,精准排查、逐层过滤各类不安全因素。一是强化感知源建设,提升动态管控能力。建设“鹰眼”、卡口、天网、电子围栏、超级WIFI等1000余处,全面完善立体感知体系,消除盲区。二是强化信息化侦测,提升预警处置能力。耗资30余万元在重点区域建立“动态侦测预警系统”,不间断对前端视频进行轮巡和数据分析,出现人员聚集、打架斗殴等异常行为后主动弹窗提醒,变被动接警为主动发现。三是强化社会面巡查,提升研判防范能力。整合辖区天网监控和社会视频资源1200余处,落实专人开展视频巡查,及时研判和发现可疑行为,固定视频证据并调度警力依法处置。
做实“微单元”
以单位、小区、商户、房屋等为基本防控单元,以“机制保障、数据驱动、智慧治理”做强做实“微单元”,建设规范、灵敏、高效的单元防控体系。一是完善智慧防控闭环。组织辖区商户配备“一键布防”智能门锁182处,对异常侵入行为自动预警,平台值守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及时调度物业保安等巡防力量到达现场,实现24小时防盗闭环。二是提升智慧内保水平。指导辖区医院、学校等重点内保单位完善前端感知源和“一键报警”建设,通过数据共享,24小时掌握单位实时情况,排查现实危害人员和突发情况,及时指导处置。三是严格以房管人机制。完善网约房、出租房信息登记审核制度,将公安机关审批作为房屋租赁前置条件,在警务室设置专门工作席位,由专人负责审核租房实名登记信息,及时采录至警综平台,严格落实以房管人制度,强化行业监管。
融入“微警格”
以“警种联勤、警格联管、警民联心”不断提升“微警格”治理能力,形成警情联处、信息联采、风险联控、平安联建工作格局。一是警种联勤筑牢平安前哨。科学整合区域内各级警力,以警务室为支撑点,推进社区民警、特巡警、交警“三警合一”联勤模式,建立就近接处警机制,实现商圈“巡防处一体化”和“135快反”,有效服务实战。二是警格联管助推治理融合。依托社区民警进班子,推动社区网格员定人定岗定责,以信息化手段和严厉奖惩机制推动网格员、警务助理等力量协助开展基础信息采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人员稳控等社区警务工作,促进网格工作与社区警务的有机融合。三是警民联心齐促平安共治。组建跃进路“商圈联盟”,进一步巩固发展“老兵服务队”、“和事佬调解队”等志愿者队伍400余人,健全完善人员招募、培训、管理、奖惩等系列机制,协助开展情报信息收集、安全监督提醒、小微矛盾化解、隐患排查整治等工作,深入推进警格平安共治。
微警格的建立,让辖区内的每个群众的困难都能够及时得到解决。2022年8月2日,家住绵阳涪城区跃进路43号九洲一生活区的吴奶奶来到跃进路新三线警务室想办理户籍迁入,民警在了解到吴奶奶是一个孤寡老人,户口一直在其老家,以前还可以自己回老家办理一些涉及户口的事情,现在因为上了岁数了,腿脚不方便所以想将自己在老家的户口迁移到现在的居住地,但因为腿脚不便一直无法到派出所户籍室办理,警务室建起后吴奶奶以为在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户口迁移。民警告知吴奶奶警务室是无法办理户口迁移的,但鉴于吴奶奶的特殊情况派出所民警可以帮助其代办户口,只需要吴奶奶提供办理户口的各种证件,由民警送至工区派出所户籍室,再由户籍民警为其办理户口,吴奶奶听后表示非常感谢民警的便民服务。当吴奶奶拿到崭新的户口本时非常的激动,感谢民警为其解决了多年来的一块心病。
建好“微中心”
以信息化手段密切整合公安、行政、社会等多种力量和资源,构建综治、安防、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微中心”,切实提供商圈治理“头部支撑”。一是构建综治联动中心。联合市监、司法、城管等多部门共同搭建商圈综治联动中心,完善综治共建机制,统筹社会治安防范与治理,各部门分别设立工作席位,主动履行主责主业,相互协作配合,靠前参与社区基层治理。二是构建安全守护中心。整合“智慧小区”、“智慧商户”等平台资源,在警务室建立安防巡查中心,借力专业化安防服务公司,组建专职化巡逻队伍,24小时不间断开展线上巡查+线下巡逻,切实为辖区居民提供全时段安防守护服务。三是构建警商联络中心。结合商圈特点,建立完善警商联络机制,以警务室为联络中心,定期召开“商圈联盟”治安防控工作座谈会,广泛收集信息线索和意见建议,深入了解商圈治理难点痛点,全力做好保驾护航。
优化“微服务”
坚持为民服务主线,以全方位“微服务”深入推进民生警务常态化、精细化,持续打好便民服务“组合拳”,构筑警民“连心桥”。一是自助服务24小时不打烊。在警务室设置自助服务区,全天候为群众提供各类证明打印、交通违法处理和生活缴费业务等服务。二是网上警务24小时不下线。以社区民、辅警为骨干,组建线上警务服务小团队,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广泛开展防范宣传,第一时间回应群众的问题及需求,同步开展线下工作,实现网上警务24小时不下线。三是志愿服务队人人共参与。牵头组建“护校岗”、“护老队”、“水电服务队”等特色志愿帮扶队,协助社区和共建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社会公益活动,构建社区平安共治、事务共管、成果共享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