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阅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王焰
2022年1月,最高人民法院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法院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这是一场面向全国中级、基层人民法院开展的创建活动。小金县法院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持续深化“感受公平正义”专项活动,推动“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活动走深走实。
木坡法庭干警参加两河乡“法治诊所”,为当事人把脉问诊 小金县法院供图
“惊雷”出成效 向切实解决执行难迈进
为扎实开展“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创建工作,切实将“纸上权益”变为“真金白银”,6月21日,小金县法院“惊雷”执行周专项行动正式启动。
柯某与杨某所涉交通肇事刑事附带民事、建筑工程合同纠纷两案执行期间,执行法官多次督促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给付义务,但二人一直拒不履行还钱义务,甚至谎报行程躲避传唤。执行干警在打听到二人具体位置后,当即“上门”将二人带回法院,依法对二人实行了拘留措施。
诸如柯某、杨某这样心存侥幸试图以“耍赖”的方式拒不履行执行义务的,小金县法院依法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让“老赖”们无所遁形。
执行难,难执行。执行工作难在哪?解决困局的办法又是什么?小金县法院以执行周专项行动为契机,给出了答案。
专项行动中,该院从三个方面形成合力,做实执行案件的每一个细节,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热烈期盼,也彰显了基层法院维护司法权威的勇气与决心。
针对拖延执行的被执行人,小金县法院通过约谈的方式对其进行警示教育。约谈现场,干警向被执行人宣讲了《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等相关政策、法规,并明确告知逃避执行、抗拒执行,法院将采取限制高消费、罚款、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情节严重将承担刑事责任,让被执行人清楚拒不履行义务将承担的法律后果。
针对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确定的义务,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的,小金县法院对其进行普法宣传和训诫教育。被执行人龙某与虎某二人心存侥幸,债务久拖不还且对法院隐瞒其行踪。“惊雷”行动开展后,二人主动来到法院,执行局干警对二人进行了普法宣传和训诫教育,督促他们尽快履行生效判决所确定的义务。最终,龙某给付了2万元欠款,余款与申请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虎某给付所有欠款。
针对不主动配合财产执行的被执行人,小金县法院将其拘传至法院。在何某等4人的执行案件中,执行干警第一时间对4人财产进行全面查控,这期间多次联系沟通,规劝其尽快履行给付义务,4人却一直未付诸行动。6月21日,执行干警将4人拘传至法院,最终4人将案款给付完毕。
倾雷霆之力,克执行之难。“惊雷”专项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共执结案件20件,达成和解终结执行3件,共执行到位金额137万余元。
小“诊所”大格局 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
一起离婚诉讼案最终以夫妻双方达成调解而终结。小金县木坡乡村民王琴(化名)因无法忍受丈夫刘峰(化名)的“大男子主义”行为而提起离婚诉讼。木坡法庭正式立案后,事情出现了转机。刘峰找到承办法官,表示愿意写下书面保证,希望法庭能出面调解。立案第二天,木坡法庭组织双方调解,双方最终解开了心结,重归于好。离开时,刘峰笑着对承办法官说:“感谢法官!过年的时候杀猪摆宴一定要请你们。”
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主动回应他们的司法需求,一个个类似案件给予基层司法干警们工作动力。
今年4月,由县委政法委牵头,18个“法治诊所”覆盖全县各乡镇。“法治诊所”整合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等力量在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民事纠纷调解、村(社区)重大项目合法性审查、普法宣传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道难题配一剂良方,就能“药到病除”。木坡法庭庭长曹含芳表示,基层法庭属于“法治诊所”的一员。法官们下乡开展巡回办案时“随访随诊”,遇到有需要调解矛盾纠纷的、有咨询法律政策的,法官们都会耐心细致地解答。“一剂良方可能就是拉拉家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帮当事双方分析利弊,矛盾纠纷也就这么化解了。”曹含芳说。
除了“随访随诊”的近距离“坐诊”,基层法庭在乡、村两级都设立了“法官工作室”和“法官联系点”。“村民们有需要可以直接到工作室或者联系点,找到法官们的联系方式,法官点对点为他们提供法律帮助。”曹含芳说。谈到“坐诊医治”时有没有遇到特别困难的案例,曹含芳直言,如果遇见较大的矛盾纠纷,“综合会诊”就很有必要了。“复杂的调解案例,基层法庭会同司法、检察、妇联等多个部门共同进行调解,最大限度地保证调解双方的利益。”曹含芳说道。
小金县法院依托“法治诊所”的力量,与日尔乡党委政府共同努力,成功化解一起涉及8个乡镇29名运输司机、涉案金额高达100多万元的拖欠农民工货物运输费用的矛盾纠纷。
2019年10月,牟某通过公开竞价取得小金县日尔乡泥鳅沟段、麻风桥段的河道两旁84932立方米淤料河道清淤权。29名运输司机承运了该宗淤料,但产生的150余万元运输费用却一直未能拿到。为什么无法拿到自己的“血汗钱”?29名司机吃了“哑巴亏”。原来,29名运输司机与淤料所有人牟某、组织承运人、砂石购买方等均无书面运输合同,牟某等6被告均不认可这笔巨大的运输费用。无奈之下,29名运输司机将牟某等6被告诉至法院。“受理此案时,承办法官内心对29名运输司机的遭遇非常同情。但法律讲究的是事实与证据,由于原告方的证据不足,他们的起诉未被法院支持,被依法判决驳回诉讼请求。”曹含芳回忆道。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但承办法官依然在为29名运输司机的血汗钱奔波忙碌。由于此案标的金额较大,涉及被告较多,多方推诿扯皮,无限消耗着承办法官的心力。在承办法官和日尔乡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做通牟某的思想工作:他同意支付29名运输司机的运费110余万元,剩余40万元款项也将于年底结清。承办法官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至此,29名运输司机长达三年的讨薪困境终于得到破解,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民生问题无小事。今年以来,小金县法院基层法庭依托“法治诊所”,不断增加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法治诊所”也成为了破解基层治理的“方程式”。截至今年10月,小金县法院基层法庭4个“法治诊所”联合其他单位定期到乡镇、村“坐诊”122余次,参与乡镇化解纠纷、法律咨询213件次。
绿色通道暖人心 跨域立案显高效
家住小金县的刘林(化名)务工时不慎被钢管砸伤,造成下肢瘫痪。身体的残疾导致了刘林与妻子之间的矛盾,最终他提起离婚诉讼。
“诉讼服务中心在了解刘林的具体情况后,为避免他来回往返造成讼累,立即启动立案‘绿色通道’。组织干警‘上门立案’。在办理立案手续时,干警们主动向他讲解诉讼须知、当事人权利义务、诉讼风险、举证规则等相关规定。同时,在后续的诉讼活动中,法院干警也将上门送达、调解。”小金县法院立案庭负责人杨雅梅说道。
据了解,为保障、优化像刘林一样的老弱病残孕等特殊群体的诉讼权益,使他们在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体会到司法温情,小金县法院设立“绿色服务通道”,为特殊群体提供专门诉讼服务,尽最大可能为其提供诉讼服务便利。“特殊人群绿色服务通道开通后,我们公众号、微博等其他形式做好宣传,让更多的群众知晓此项诉讼权益,将为民服务落在实处。”杨雅梅解释说。
对于异地管辖的案件,利用跨域立案让当事人在家门口就能轻松立案。
今年4月,小金县法院收到甘孜州丹巴县推送的一起民间借贷案跨域立案。原告因疫情原因不在小金,两名被告一名在康定市,一名在外省某市。“此案由于原被告不在一地,为充分保证当事双方的合法权益,降低诉讼成本。我们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对此案进行了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协议:5月30日之前被告方一次性支付42万元的借款。”杨雅梅说。
一名户籍地在西藏的当事人到小金县法院起诉离婚。经审查,小金县法院对该案无管辖权,为减轻当事人诉累,当即与有管辖权的法院联系,短短15分钟通过跨域立案平台完成了“人在四川,案在西藏”的远程立案。
跨域立案打破了地域限制,解决了一部分人异地申请立案远、网上申请立案难的问题,特别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在保障群众安全的同时,实现了“让诉讼服务不打烊、公平正义不止步”。截至目前,小金县法院跨域立案2件,线上立案数占比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