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嘉陵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南充市司法局的有力指导下,南充市嘉陵区司法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服务大局、服务群众、守正创新。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是华丽蜕变,充分发挥“一个统筹、四大职能”作用,以满足人民群众法治新需求为切入点助推法治嘉陵建设。
围绕大局新要求 筑牢法治基石
统筹法治建设。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嘉陵区司法局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倾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工作。2019年3月机构改革完成后,“嘉陵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更名为“中共南充市嘉陵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并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按照《南充市嘉陵区法律顾问团管理办法》(试行)规定,2022年聘任了第三届法律顾问团,区级各部门、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实现法律顾问全覆盖。全面深化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针对性提出“一个专门机构、一套专业人员、一个专门场所”构想,并得到区委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制定印发《南充市嘉陵区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与区委编办、区公安分局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并在全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进会上作经验交流。
服务决策项目。近年来,嘉陵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好法律关,如何当好参谋助手,嘉陵区司法局在崭新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靓丽的工作成绩。严格落实《四川省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四川省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规定》,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坚持有件必审、审件必严的原则,严把合法性审查质量关,打造以具有法律职业资格的工作人员为主体,吸收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共同参与的高素质队伍,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重大涉法事务、重大合同、重大项目、疫情防控措施的合法性审查工作,2019年以来共办理合法性审查事项610余件,提出法律意见、建议460余条,向区人大、市司法局报备规范性文件14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网通办”,开展“法治体检”,选派法律服务力量入驻南充市嘉陵区省级新能源汽车特色小镇法务中心,以法律服务助力企业发展。
搭建微型矩阵。总结提炼“六化一推进”模式,建立“一月一主题、一乡一菜单、一天一赶场”普法工作机制,夯实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注重发挥新媒体传播优势,2020年创新建立“普法融媒体中心”,截止目前已制作和发布融媒体法治宣传作品200余条。同时依托嘉陵区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抖音、QQ、门户网站等平台,突出视频主打,图文并茂,常识并重,线上、线下一体发力,搭建起法治宣传微型矩阵。深化法治示范创建,火花街道办任家桥社区、大通镇芝麻湾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原凤垭街道办被授予“省级法治示范乡镇(街道)”,木老小学被命名授牌“省级法治教育示范基地”。在“六五”“七五”普法期间,2次荣获省级普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多措并举积极谋划“八五”普法新篇章,科学编制 《南充市嘉陵区法治宣传教育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 年)》。
紧贴群众新需求 打造服务平台
完善服务平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全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公共法律服务供给能力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2017年,嘉陵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选址长城南路三段,办公面积1100平方米,设公证办理、法律援助、调解、法律咨询、社区矫正等法律服务功能区域,打造出川东北首家规范化县(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中心在建设和运行中,始终坚持“三化”和“三率先”原则,不断创新总结工作经验,近5年来,多项工作在中、省、市媒体刊载转发和推广,省、市、区相关领导多次莅临指导,便民惠民举措受到群众广泛好评。截止目前,全区已建成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1个,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24个,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 275个,覆盖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丰富服务产品。精心打造以群众需求为主导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发挥中心平台资源聚集效应,让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律师等法律服务资源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落地。协调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诉调对接入驻中心,在中心开展小物业大调解,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的肯定。区检察院入驻中心,对社区矫正工作开展适时监督。建立全省首个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律师调解工作室,创新创立律师调解“六步六制”新模式,工作经验在全省律师调解工作推进会上推广。化解物业纠纷“三分三导”工作法被市委《改革专报》《党史学习教育简报》专题刊载,中央台视台3次报道服务案例,形成了“南充样板”“嘉陵特色”。下一步,将精心培育特色亮点,致力于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合体系”。
延伸服务触角。大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制定便民利民措施15条,通过开展“人民调解解民忧、法治宣传解民惑、社区矫正促稳定、安置帮教入民心、法律援助惠民生、依法公正暖民心”系列活动,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科技信息化建设,加大公共法律服务便民力度。2019年建成规范化司法行政指挥中心,汇聚46路监控视频。在社区矫正中心建立了全市首个“网络视频探视室”,并于2021年完成12个司法所“远程视频会见系统”布局,2021年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行政村配备智能化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智慧服务”延伸至最基层。延伸法援服务触角,设立“嘉陵区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配强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开设法律援助“绿色通道”,2016年以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460余件。持续推进“互联网+公证”服务新模式,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群众提供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公证书邮寄送达等便民服务,2016年以来办理国内民事类公证9000余件。
着眼发展新追求 激活动力因子
打造党建品牌。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按照“建政治性强的业务机关,抓业务性强的政治机关”总体思路,聚焦党建抓队伍,围绕中心扬法治,心系群众践初心,形成了“党建铸忠诚,法治扬正气”党建特色品牌。“十个标准化”构筑“一个特色堡垒”,“三融合”锤炼司法铁军,“三先锋”绘就为民底色,有效激发了全体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形成了强大的示范和带动效应。围绕“党建铸忠诚”“法治扬正气”“廉政树新风”“文化促党建”4大主题打造党建阵地,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党史学习教育等专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创建特色党员教育品牌《党史故事汇》,快闪视频《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党建宣传片《党建铸忠诚,法治扬正气》等3部作品被《学习强国》刊用。2018年局机关党支部被省司法厅授予“汤洪林党支部”称号,2021年 被列为全市基层党建示范点,并于同年11月迎接全市基层党建工作项目拉练,获得在场领导一致好评。
锻造过硬铁军。推动司法行政高质量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嘉陵区司法局始终秉承严管厚爱的原则,抓细抓常抓牢党风廉政建设、干部能力提升工程,通过开展“坚守初心使命、争创时代先锋”“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等活动,创办“社区矫正业务夜校”“司法所业务大讲堂”,努力打造一支忠诚、为民、尚法、担当、廉洁的司法行政铁军。2021年开展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期间,严格把握“三个环节”,完成“四项任务”,教育整顿效果成效明显,受到省督导组充分肯定,被评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工作先进集体”。创新总结的“五个一”学习方式和“五同真”学习方法,被《四川省司法行政系统队伍教育整顿实践成果汇编》收录。
夯实基层基础。近年来,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不断深入,司法局职能不断拓展,在推进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夯实基层基础建设,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不断提升发展承载力显得尤为重要。嘉陵区司法局始终注重抓基层打基础工作,业务用房于2017年11月竣工,2018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7月完成24个乡镇(街道)司法所的立户列编,“一乡镇(街道)一司法所”实现全覆盖,达到乡乡建所、所所有人、人人能服务的功能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规范化司法所、枫桥式司法所建设,12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司法所”,1个司法所被评为省级“枫桥式司法所”“全国模范司法所”。下一步,嘉陵区司法局将持续做好全国行业标准《全国司法所工作规范》的贯彻实施,抓硬件,强软件,抓规范,促提升,全面提高司法所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嘉政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