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余力
有一种家庭,从组合开始,就烙印了使命任务,有一些家庭,一到特殊时刻,就诠释着奉献担当,他们就是“医警家庭” 。平日中很少被人熟悉的词语,却每次在灾情、疫情、险情面前,书写着自己的大爱无疆和家国情怀。9月10日,隆昌市因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市实行静态管控,警察、医护、社工等特殊群体开始了自己的故事.
凌晨的月光只会让警徽更加熠熠
“好的,你上门采集核酸要注意安全哈!”早点7点半,隆昌市公安局督察大队大队长曹廷亮在微信视频中,向自己的妻子殷燕说道。作为警医家庭,注定了奉献和付出比寻常家庭要多一点。
9月8日20时,在内江出现新冠疫情后,隆昌市公安局全员紧急集合,为确保队伍指令执行到位,曹廷亮按照局党委指示,对每个警种、部门及派出所警力进行点名整队,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着坚实的组织纪律保障。
9月10日下午4时许,隆昌市实行全城静态管控,全局民警、职工、辅警全部下沉社区点位,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医护人员开展疫情防控工作,隆昌市整个城区方圆25.2平方公里,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被分成14个片区,由于事态紧急,前期部分疫情值勤卡点存在交叉重叠、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为了让防疫工作高效有序运转,他主动承担起了巡查督导、收集反馈等任务,及时向局党委汇报,调整各岗位警力和工作安排……凌晨3点,中秋一缕月光洒在他和同事帽徽中,反射着熠熠光辉。“请多向群众解释好防疫政策、及时帮助有急难事的群众,同时也注意人员换岗休息.”这是他向值勤人员嘱咐最多的一句话。
而另一边他的妻子身穿隔离服,也和同事们进入全市各个小区,开展紧张有序地入户核酸检测工作,时间长、任务重,一天下来,汗斑早已洗去铅华.只剩下疲惫的容颜.每天清晨夫妻俩嘱咐最多得一句话就是“注意安全,注意休息”
【曹廷亮,男,40岁,中共党员,隆昌市公安局警务督察大队大队长;殷燕,女,37岁,中共党员,隆昌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医务人员】
警队中传递着最温馨的话语
“你放心嘛,两个娃儿邻居帮我们带。”政工监督室民警陈科的妻子孙艳,在电话中向他说道。一个民警、一个护士,在疫情来临时,听到单位的召唤,没有丝毫犹豫,两人选择不畏不退,双双奔赴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
由于双方父母均在内江,内江市之前早已被实行静态管理,孩子无法送往父母家,在热心邻居的帮忙照顾下,双人在各自的抗疫岗位书写着既平凡又感人的故事。
一个宣传民警,随警作战,用相机和日志发现并书写着抗疫民警自己的故事,一早跟随队伍采集新闻素材、发现暖心故事、寻找先进典型,午夜则在灯光下记录着警营事迹、书写平安“警”色,用键盘讲述着红蓝警灯的执着坚守和无悔担当。其妻子则在实验室高强度进行着核酸检测工作,防护衣虽闷热不透气,但她依然熟练地操作着试管试剂,用额头的汗水和敏捷的操作,为这场防疫阻击战编织着最美丽的白色丝带。
“陈科和他的妻子都在一线岗位,请巡逻的同事有空去他家门口看一下,确保孩子安全。”这是疫情期间,隆昌警队传递着最温馨的话语。
【陈科,男,38岁,中共党员,隆昌市公安局机关党委办公室主任;孙艳,女,33岁,群众,隆昌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
警医伉俪互相鼓励,抗疫路上再出征
“你在屋头少吃点泡面哈”情指中心的主任张勇每天在微信视频中向孩子嘱咐到。其作为大数据专班的主管人员,为守好隆昌大门和群众平安,组织10多名工作人员日夜奋战、紧盯电脑屏幕各类数据,对重点车辆、重点人员展开流调溯源,对涉疫事件开展及时处理,对治安态势进行及时分析,客观科学的疫情防控指挥部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撑。
“大数据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漏过任何一个信息,我们要确保补牢盯死防疫漏洞。”张勇说道。其妻子李晶作为医护人员,也正在开展入户核酸检测,每天工作十余个小时,用一根小小的棉签堆积成防疫高墙。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禽流感,2005年的猪链球菌感染,2007年的洪涝灾害,2008年的“5.12”地震,夫妇二人都忙碌在一线。16岁的儿子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懂事地对爸爸妈妈说:“你们去忙吧,我一个人在家没得问题。”
【张勇,男,42岁,中共党员,隆昌市公安局情指中心主任;张晶,女,41岁,中共党员,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