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河上挺进的突击队、为民的摆渡人

  
2022-09-15 15:46:06
     

雅安公安 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杨棕贤

河道蜿蜒,碧浪涛涛。87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一页。87年后,雅安公安特警坐上冲锋艇,飞驰在大渡河江面,来回穿梭救助服务群众,成为水上生命通道的摆渡人。

地震当日,在雅安公安特警协助下码头建成,20余艘舟艇从各地调集到位,3艘公安冲锋艇编入灾区水上通道服务队,8公里的水上航线成为进入王岗坪乡、草科乡唯一的生命通道。


6日凌晨,雅安公安特警25人从新民码头,坐上冲锋艇向王岗坪乡、草科乡挺进。一船船满载希望的物资,在新民码头集结。一时间伤员转移、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将临时码头堆的满满当当,雅安公安组织三艘冲锋艇到现场支援。


新民乡码头上,公安舵手熟练的拉住纤绳,招呼大家穿上救生衣,抓紧扶手,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冲锋艇搭载着群众和生活物资飞驰往返在大渡河面上。从新民到王岗坪码头,水上行程8公里,正常情况下15分钟航程。9月7日下午,草科乡转移出5名伤员,其中1名重伤,4名轻伤,亟待救治。多一秒到达就多一分生还的机会,公安冲锋艇载着伤员,在大渡河水面上演生死时速,仅用了8分钟将伤员送到码头。

快艇的稳定,全靠舵手的力量掌握手把,为了避免二次伤害驾驶冲锋艇的特警舵手全力握紧手把,几趟往返下来自己手心磨破,双手不停的颤抖。“后来听医生说,5名伤员都没事,成功脱离危险这就是大好事”回忆起生死时速,特警舵手语言中闪现着欣慰。

冲锋艇上一搜接一搜的医疗物资、救援人员向王岗坪驶去,一个个伤员从王岗坪顺利转移,从新民到王岗坪,往来之间救援与生命的希望,在夜色下往来传递。“地震当夜是通宵,后来考虑到安全,通航时间改为早上7点到晚上7点,最忙的一天跑了20多次。”舵手告诉记者。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冲锋艇的任务从紧急运输抢险救援人员和救援物资,变为往返新民乡到王岗坪乡的水上便民运输通道,默默为灾区重建工作继续服务。

一天,一脸急迫的村民周某来到码头,穿过人群直接走到特警舵手面前告诉他,自己家的双胞胎在哺乳期,奶粉吃完了,孩子饿着肚子。省道217落石塌方,道路中断。接到求助舵手载着周某奔向安顺派出所,后由派出所搭载周某到县城买回奶粉,两个双胞胎的口粮问题顺利解决。


新民片区10多名学生,需要返回王岗坪上学,考虑到陆路比水路更远。为方便同学和家长,快艇摇身变为校舟,特警舵手细心指导同学们穿好救生衣,把同学们一个个牵上快艇,安全送到对岸。

一名孕妇身体不适急需就医,在家人的陪护下来到码头,在码头执勤的特警队员了解到事情原委,立即帮助家人将孕妇搀扶上船,与生死救援的冲锋相反,为确保安全这次舵手放慢速度,平安把孕妇送到对岸。


往来穿梭在大渡河面上,尽管扎紧领口,风还是连续不断地从后颈窝灌进舵手背心。舟艇在水面航行,没法避雨也没法遮阳,中午阳光直射在身上,皮肤晒得发烫,汗水一次次浸透舵手衣服,后背上能清晰看见一层白色的盐霜。

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各单位救援人员陆续撤离。考虑到群众的实际需要,缓解省道217的交通压力,新民到王岗坪水路航线,仍旧保留使用。截至目前,冲锋艇累计往返110余次,行程800公里,转移过往人员1000余人次、受灾群众300余人次。因地震而开通的生命线,转变为服务灾后重建工作的便民航线。

编辑:徐雯夏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