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法治四川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夕又
自“8.25”疫情以来,东部新区运用“微网实格”治理模式参与疫情防控,充分发挥微网实格精准管理优势,通过走访摸排、更新台账,夯实数据底座,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通过将平时的精细治理单元转化为应急突发的“战斗堡垒”,不断延伸基层社会治理触角,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为针对性、全方面开展治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有效提升新区安全韧性和辖区居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
聚焦“微” 推动基层大治理
划细微单元,东部新区聚焦“社治”和“综治”双线融合,党群工作部和应急安全管理局组成联合工作组,先后12次到镇(街道)调研论证,指导各镇(街道)结合实际情况,采取“调查论证、入户摸排、数据对比、实地测算和实兵演练”等方式,通过对网格单元不断地调整、拆分、合并,目前15个镇(街道)共精细划分2534个微网格,平均服务对象为66户183人,做到层层把关,责任到人。
配强微力量,整合镇(街道)村(社区)干部、党员、志愿者,选优配强微网格长,对不稳定的微网格长要及时调整优化。微网格长原则由村(居)民小组长担任,不足部分重点在微网格中挑选有热心、有热情、有激情、能奉献,熟悉情况的店长、铺长、楼栋长、单元长等党员群众担任,确保“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成”,真正实现应急状态下高效运转。
做好微运行,对照市级“微网实格”治理机制实施方案,划分配套文件征求意见稿,结合新区实际,研究配套完善“微网实格”体系运行指导办法、队伍管理办法、治理职责清单和奖励指导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强化工作要素保障。
织密“网” 筑牢疫情防控墙
构建四级“架构网”,建立“镇(街道)(团长)-村(社区)总网格(营长)-一般网格(连长)-微网格(班长)”四级指挥调度体系,建立相应层级微信群,形成政策宣传、摸底排查、流调溯源、隔离服务、核酸检测等社会面疫情管控“网络架构”。
筑牢社区“管控网”,深化“五级包保网格化”治理体系,依托2534个微网格,构建互联互通、全员在格的联动防控机制,督导各小区院落落实“解封不解防”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无疏漏做好社会面疫情防控工作。
织牢维稳“责任网”,严格落实《关于做好当前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信访维稳风险管控力度,设立社区疫情防控信访维稳组,健全“青年突击队+社区干部+志愿者+微网格力量”巡查机制,加强涉疫情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尤其是针对“8.25”疫情期间存在高、中风险的贾家街道,启动“日报告”制度。先后下沉微网格各类力量累计约9.3万人次,处理各类隐患问题累计约2.3万件次。
突出“实” 践行为民显实效
抓实人员管控,对防疫一线人员、公共服务人员、已复工复产企业员工等重点人群,严格实行一日一检。制作隔离管控每日打卡系统,落实“五包一”责任人每日2次实地核查、安装智能门磁等措施,守好隔离管控关。
夯实数据台账,充分发挥微网格力量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结合上门核酸检测、生活物资配送、解除集中隔离人员信息,通过多次人房关系数据比对,动态更新人口信息,遵循“格不漏栋、栋不漏户、户不漏人”,进一步夯实“一标三实”数据底座,摸清特殊困难人群,为做好精细化服务提供决策依据。
做实服务保障,以主动发现、及时响应、快速救助为目标,成立小区临时党支部,公示综合协调、关爱陪护、秩序维护等6个工作组职责,绘制风险点位图、网格平面作战图和动态数据图,发放便民服务连心卡,印制点长、微网格长、商超配送等联系电话,提供核酸采样上门、配送物资上门、巡查问需求上门等关爱服务,画好服务群众“同心圆”。
赋能“格” 联勤联动快处置
发挥“党格”治理引领力,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党支部、党小组建在网格上,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总网格长,聚焦“社治”和“综治”双线融合,突出微网格主阵地的地位作用,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
增强“警格”治理防范力,秉承“警力有限,民力无限”工作理念,发挥“1+3+N”专群联动机制,开展警民联调、警校联手、警企联防,组建由社区民警、辖区老干部、老党员、人民调解员和法律顾问等组成的矛盾纠纷调解“专家库”,充分利用本地“人脉”,让人民调解与治安行政调解无缝衔接,将涉疫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始状态。
强化“网格”治理战斗,围绕“人、地、事、物、情”疫情防控5要素,依托“蓉e报”小程序及“大联动微治理”系统平台,走访服务群众,及时发现问题隐患,收集报送涉疫情事件信息;及时排查发现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搜集掌握社情民意和舆情信息,加强微网格治安巡逻防控和快速处置,有效实施“格”和“隔”的融合统一,及时高效做到应转尽转、应隔尽隔、应检尽检,助力推动社会面疫情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