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县司法局立足工作现状和岗位实际,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着力练好守底线防风险的七门“绝学”,切实提升七种能力,打造出高素质专业化的社区矫正队伍,推动社区矫正工作标准、工作作风、工作质效大提升。
一是练“千里眼”。练眼力劲,增强洞察力,做到“眼观六路”“眼里有活”。加强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心理学、社会学的培训应用,学会通过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言谈举止等来掌握其基本情况,判断其性格特征,第一时间准确分析其认罪悔罪态度、服从监管意识、工作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情况,确保矫正方案制定有针对性。还要通过面相表情、行为方式等来读懂社区矫正对象的内心世界,判断请销假事项和思想汇报、工作生活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练就“火眼金睛”,增强社区矫正监督管理的有效性,防范其脱管漏管。
二是练“顺风耳”。练耳力劲,增强信息收集能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充分调动亲属、村社、网格、物业、学校、工作单位等各方面力量,在社区矫正对象周围构建一道监管教育“关系网”,发挥亲友感化、社会帮扶作用;同时,布置一组“雷达”,加强交流,灵通信息,协助工作人员实时掌握矫正对象的思想行为动向,及时发现和遏制其违规和重新违法犯罪。
三是练“狮子吼”。练嘴上功夫,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强普法宣传和教育矫正的功效。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加强《社区矫正法》《四川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的学习运用,把法律法规条款和文件政策精神学深学细学实,把社区矫正相关要求和推行的社区矫正对象监管“765仁寿模式”传递压实到每名矫正对象,让他们自觉在入矫期做到“七个一”、矫正期做到“六个一”、解矫期做到“五个一”,帮助他们了解纪律规矩,及时转变思维,进入矫正角色。同时学会用最有效的沟通方式与矫正对象交流,以关心关爱的“柔性”举措去感化、改造矫正对象,确保矫正对象“管得住、矫得好”,早日回归社会。
四是练“铁砂掌”。练规范化执法能力,增强社区矫正作为刑事执行活动的严肃性。严格对照《社区矫正法》、《四川省社区矫正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规章制度,学会运用社区矫正业务管理“855工作方式”,依法执法、公正执法、公正奖惩、赏罚分明。掌握考核奖惩这一执法钢鞭,倒逼社区矫正对象接受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自觉规范自身言行,切实守好社区矫正对象不发生肇事肇祸、重新犯罪这一底线。
五是练“飞毛腿”。练腿脚功夫,提高跑路做事的能力。一方面要“迈得开腿、跋山涉水”,多下村社、小区,勤走访社区对象,精准掌握社区矫正对象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要多跑县社区矫正管理局争取业务指导;多跑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办公室汇报工作,当好参谋助手,争取组织领导。再一方面,要多跑派出所、检察院、法院等职能部门,加强工作中的联系沟通,争取支持配合。特别是遇到社区矫正突发事件时,更要快速反应,对照预案,高效处置。
六是练“金刚指”。练手上功夫,提高写作能力,提升基层执法文书制作水平和总结提炼能力。紧密结合实际,拓宽视野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多看多学,多思多谋,多写多练,熟练掌握执法文书格式,推动社区矫正规范化发展。不断增强“学”的主动,激发“干”的动力,强化“比”的追求,用文字讲好司法行政与社区矫正忠诚为民、尚法担当的好故事,传递出法治为民的好声音,弘扬社区矫正的正能量。
七是练“铁布衫”。练防御功夫,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扎紧权力的笼子,组织参加警示教育,深吸违纪案件教训,大力倡导“清廉矫正”,铲除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枉法等违法违纪行为滋生土壤。通过完善社区矫正执法督查制度机制、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教育、签订《清廉矫正执法承诺书》、完善奖惩公示、落实督查问责等系列措施,用制度机制来防范社区矫正岗位管理风险,用依法规范执法来筑牢社区矫正队伍清正廉洁防线。
王梦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