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出台公证和司法鉴定行业“我为群众办实事”便民措施

  
2021-06-09 14:37:17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6月9日,记者从成都市司法局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要求,推动全市公证和司法鉴定行业专项治理走深走实,现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该局近日出台了全市公证“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便民措施和司法鉴定行业“我为群众办实事”八项便民措施。

公证行业十项便民措施包括:坚持服务为民宗旨,开展“公证服务进社区”活动,提倡“早提前、中不休、晚延时”和节假日服务模式,完善办证大厅服务设施设备;实行“一次性告知制度”,对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次较高的公证证明事项探索实行告知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当事人所需证明材料及获取途径和方式;开展“减证便民”行动,规范办证流程,严格实行公证证明材料清单制度,凡能通过个人有效证照证明或部门间信息共享核验的证明材料,不得让当事人重复提供;推行办证“最多跑一次”,推动更多公证事项实现“全省通办”,对学历学位证书、驾照等高频公证服务事项实行全流程在线办理“一网通办”,落实办理公证最多跑一次服务事项清单;完善公证便民服务,优化办证流程,推行网上、远程、上门办证模式,提供手机APP、办证一体机等自助公证服务,对主要证明材料齐全的,其他材料可以“先办后补”,对不方便亲自领取公证书的当事人提供“温馨邮寄”服务;提升公证服务效能,对材料齐全、法律关系简单、符合出证要求的一般公证事项,做到立等可取或24小时出证,对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军人家属等开通公证服务“绿色通道”,对事情紧急的公证事项特事特办、优先出证;强化办证协查机制,对涉及继承、房地产买卖等公证证明提交确有困难,经当事人申请,可代为调查、收集证据,协助当事人完成公证申请材料的准备;提供预约上门服务,通过电话预约、网上预约、接待预约等方式满足个性化需求,为老弱病残孕以及其他特殊原因不能亲自到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事项的当事人提供上门服务;加强公证法律援助,为低保户家庭、五保户和确属经济困难的残疾人,涉及申请办理养老金、子女助学金和涉及申请办理领取抚恤金、劳动保险金等公证事项提供公证法律援助;加强公证质量监管,重点整治违规收费和“门难进、事难办、态度差”等问题,依法查处公证造假,惩处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提升公证公信力。

司法鉴定行业八项便民措施包括:公开执业信息接受监督,司法鉴定机构在执业场所显著位置公示司法鉴定机构的业务范围和执业许可证、司法鉴定人执业信息、委托受理和鉴定流程、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执业承诺和风险告知、投诉监督电话等;建立首问责任制,健全接待引导和节假日轮流值班制度,开通24小时咨询电话,落实一次性告知制度;设立“党员先锋岗”,让党员在司法鉴定服务群众过程中亮明身份,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人员、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开通绿色通道,对符合援助条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司法鉴定费用;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对老弱病残孕以及行动不便的当事人,实行电话预约,提供上门服务,对不方便现场领取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委托人,提供邮寄或直接送达等服务;加强信息化建设,提供线上咨询、线上预约、线上会诊,实现司法鉴定服务事项“线上办”;优化工作流程,在不违反司法鉴定程序的前提下缩短鉴定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加强司法鉴定宣传,通过开展“司法鉴定进社区”“重阳节敬老日”等活动,加深群众对司法鉴定业务的了解和认识。

编辑:曾燕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