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县法院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焰 文/图
2015年,“微壤塘”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一起“同居关系涉及财产和抚养纠纷”的案例分析。这是“小初说法”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
6年来,已经成为藏汉双语普法刊物的《小初说法》及时、有效地满足了涉藏地区群众对法律知识的强烈渴望,用一种亲近且深刻的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当地群众的思维方式。
微薄之力,足以感人;倾囊相助,忠于初心——在壤塘县这片土地上,“小初说法”怀着这样的愿景,有效推动了当地普法的进程,取得了当地群众的信任,开出了美丽的法治之花。
诞生:双语困境下的普法挑战
壤塘县位于阿坝州境内,圣洁、宁静是对它的赞美,偏远、落后亦是对它的客观描述。壤塘县境内有藏族、羌族、回族、汉族等多个民族聚居,其中,藏族群众人数最多。对于大部分群众来说,语言无疑是他们交流、出行、生活的最大障碍。
普法工作依赖的不仅仅是单向的“法条灌输”,更在于“互动式的普法体验”。壤塘县法院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始终关注着普法实践工作。“基层法官经常在工作中遇到与当事人语言沟通有障碍的情况。从内部,我们选拔有经验的双语法官深入基层办案;在外部,我们一直在思考以何种方式让不懂汉语的藏族群众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知识。”壤塘县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在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壤塘县法院结合多年的工作实际,最终形成了打造一个栏目的想法:通过藏汉双语的方式,引用法院审理过的案例,以案释法,阐明法理。确定了工作方向后,如何收集案例、如何将案例编制成册并附上法官释义、如何确定推广平台……这些都是摆在壤塘县法院干警们面前的一个又一个困难。
法院的案例涉及面非常广,但法官们从中挑选出当地群众最关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纠纷的一些案例。“我们当时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故意伤害、偷牛盗马、盗伐林木、离婚案件是比较突出的一些案件类型。我们从中选取有典型意义的,收集归纳并提炼总结,形成了最初的案例范本。”壤塘县法院相关负责人说。
与制作案例范本同步的,是对所有的案例以及相关法律分析进行全文翻译。为此,壤塘县法院聘请了精通藏汉双语的专业人员进行校对、纠正,力争把每一个细节把控好。
2015年,第一期“小初说法”正式在“微壤塘”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对于每一名参与过“小初说法”制作的壤塘县法院人来说,是莫大的慰藉和鼓励。
2016年,壤塘县法院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这让“小初说法”又有了一个新的推广平台,这是它的第二个家。
发展:薪火相传的“接力赛”
2015年正式在新媒体平台露面的“小初说法”,始终没有停下它茁壮成长的脚步。壤塘县法院根据该县的实际情况,最终将“小初说法”的定位确定为:立足于壤塘县需要藏语普法读物的实际情况而专门推出的普法刊物。自此,普法刊物《小初说法》正式走进了当地农牧民群众的生活。
在与群众的“普法互动”中,纸质的《小初说法》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它突破了传统的庭审旁听、流动法庭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它产生于它们,又带着它们去了更广阔的农牧区。《小初说法》走进了壤塘县的每个村寨,做到了家喻户晓,当地农牧民群众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学习、参考。
因为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小初说法》在推出半年后,推出了第一本合辑,内容是自它2015年推出以来发布的19个案例。合辑以藏汉双语的形式进行宣传,每期精选的都是发生在该县农牧民群众身边的案例,通过案情再现、分析案发原因、案例点评、答疑解难等,宣传我国的法律法规。合辑重点明确,语言生动易懂,将平时的普法宣传资料进行了再次提炼,这是《小初说法》发展的第一个小高潮。
到了2016年,合辑再次顺势推出。此次合辑中收录了31个典型案例,并在2015年合辑的基础上,增加了“重点提示”这部分内容,对于个案中的重点信息进行进一步的提示。
陪伴《小初说法》发展的不仅是群众的回应与支持,也有参与者们的传承。如同“接力赛”一般,现在它交到了甲木杰的手中。从此,它在继承了“前辈”的经验后,又拥有了新的前景和希望。
作为一名藏汉翻译,甲木杰与《小初说法》可以说有一种奇妙的缘分。大学毕业那年,甲木杰顺利考上了壤塘县法院藏汉翻译的职位,她的日常工作就是编辑、翻译《小初说法》。作为一名“继承者”,甲木杰深知《小初说法》在当地普法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她怀着忐忑又感激的心情,认真做好每一期的编辑、翻译工作。“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做好一名普法者,我想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甲木杰说。
成果:一笔一划都用心良苦
别让父爱如山、母爱如海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小初说法》2016年合辑中一个离婚案例的“重点提取”部分的一句话,醒目地印在书面上。
这起案件的案情并不复杂:一对夫妻走向陌路,想分开却又互相推脱责任,财产分割、孩子归属等都是他们争执的焦点,由于无法达成一致,女方提起诉讼。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对该案不公开开庭审理。当事双方在法庭上剑拔弩张,互不相让,尤其在孩子归属的问题上,都以“工作太忙、经济收入不稳定”而拒绝抚养孩子。
经法庭耐心细致做工作,最终孩子的抚养权判给了父亲。案子虽然了结了,但主审法官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在新一期《小初说法》里,编辑在最后的“说法”环节呼吁:希望每一对夫妻都能尊重婚姻,用心经营婚姻,善待子女。
这是《小初说法》合辑里面最普通不过的一个案例,但是一笔一划都凝聚了编撰者的良苦用心,也是充满了正能量的“干货”。他们希望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指引大家去关注法理、去学习法理,并将这一切内化于心。这是《小初说法》最大的成果,亦是编撰者们能一直勇往直前的动力。
未来:带着荣誉继续乘风破浪
2016年的《小初说法》经过一年的探索实践,成熟了不少,也收获了不少,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及媒体的广泛关注,先后被国家法官学院官方网站、四川省电子政务内网、阿坝政法等多家媒体宣传推广。彼时,阿坝州副州长、壤塘县委书记严华对其作出批示。
媒体的关注,上级部门的肯定,都是对《小初说法》的鞭策和鼓励,让它的编撰者能更积极、更努力地投入到它的制作过程中。前进的道路没有一帆风顺,《小初说法》也曾因为各种原因中断过一段时间,但中断不意味着结束,而是意味着新的开始。2017年,壤塘县法院以双语普法栏目“小初说法”为故事背景,拍摄的微电影《初晓》正式上线中国法院网络电视台,并荣获“全国法院十佳微电影提名奖”。
岁月如梭,时间来到2021年。截至目前,《小初说法》已经印发了4本合辑,更新发布了160期,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大家族”了。
这些荣誉,这些成果,激励着《小初说法》乘风破浪,继续前进。2021年3月,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拉开序幕。壤塘县法院结合教育整顿实质,将着力点放在“司法为民”上,将教育整顿实效化放在了首位。
《小初说法》作为壤塘县法院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已经深深植根于当地群众的心里。接下来,壤塘县法院将继续以《小初说法》为传播媒介,把法院“深入群众,为民办实事”的司法理念践行下去,让这朵独属于“财神坝子”的法治之花开得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