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涪城区以都市休闲农业为发展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做足农业“5+”文章,主题化、景区化、高端化建设“农科文旅商”五态融合农业主题公园,着力打造绵阳城市后花园。
“农业+园区”,打造现代产园融合“示范区”
涪城区立足区情确定了精品蚕桑、优质蔬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标准化蚕桑基地3.5万亩、标准化设施芦笋基地0.3万亩,建成优质蔬菜基地16.8万亩。按照“一产一园”原则,建成市级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蚕桑园区、猪—菜生态循环现代农业园区、稻渔现代农业园区。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基础,规划建设“千鹤桑田”蚕桑文化、“湖光山色”亲水湿地、“蔬香绿野”芦笋大健康等三大农业主题公园。目前,初步形成了以绵中公路、杨关大道、产业1号线为纽带,以杨家、吴家、丰谷等镇为载体,以农业主题公园为核心,以沿线休闲农庄、精品民宿、景点游园、乡村酒店等旅游节点为支撑的都市休闲农业聚集区,逐步成为绵阳I型大城市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重要配套区。
“农业+科技”,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升级版”
涪城区发挥中国科技城科技资源富集优势,依托“绵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金字招牌,建成涪城农业大数据服务中心、蚕桑(芦笋)物联网管理平台等5个“互联网+”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智能化管理打造智慧农业园,蚕棚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芦笋基地无人施肥以及无土栽培等技术的运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建成向仲怀蚕桑院士工作站、芦笋专家大院等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19个,与西南大学等14所科研院所建立蚕桑科技展示中心、“蚕工厂”、芦笋设施农业示范区等产学研基地,每年接待1.4万余中小学生参观学习,现已成为全区中小学重要的研学基地。
“农业+文化”,打造乡村文化旅游“新名片”
涪城区深挖传统农耕文化,重点打造优势特色蚕桑产业文化基地,建成占地面积12亩的“千鹤丝语”蚕桑文化展示中心,布局杨家绣房、天虹锦绣生活馆、葚红酒庄、桑田茶舍、大雪书院、蚕桑文化民宿等6大功能区,集合了国家地标“涪城蚕茧”品牌系列产品销售、传统蜀绣展示、桑宴果酒品尝、万亩桑田观光等多种形态,形成集“吃、喝、住、游、购、娱、教”于一体的“一站式”乡村体验旅游体。今年3月开馆以来,累计接待游客3600余人。充分挖掘扶持非遗文化,将炳林毛笔等40余项非遗文化融进乡村旅游,举办“涪城非遗大会暨丰谷非遗集市”,推动鑫田粮艺等100余非遗项目走进农业主题公园,每年吸引上万游客驻足品鉴。同时,大力发展康养文化产业,引进银杏湾等康养项目入驻主题公园,既满足了绵阳市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又促进了农业主题公园多元化发展。
“农业+旅游”,打造高端乡村旅游“打卡地”
涪城区发挥绵阳市主城区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在农旅融合区培育壮大阿贵农场、80农庄等示范家庭农场、专合社56家,扶持杨家双龙山庄、吴家森林休闲庄、丰谷晨曦森林等高端休闲山庄11个,每年吸引近6万人次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以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核心基地为载体,坚持规划先行,引进原香居、瑞丰中升、天虹丝绸、木言别院等有实力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打造高端民宿酒店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服务业,打造具有涪城特色的“蚕桑宴”“芦笋宴”“有机猪肉宴”等乡村美食品牌。让农旅融合区成为让游客吃绿色健康食品,住乡村静谧民宿,采摘特色时蔬鲜果,买放心优质产品,体验农耕文化、渔乐休闲的乡村旅游胜地。
“农业+商业”,打造农业主题公园“新引擎”
涪城区围绕三大农业主题公园分别编制公园建设规划与设计方案,根据各自主题公园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优势,引入商业元素,构建以“集体经济组织+社会企业”商业运行模式,分区分块进行主题公园建设。坚持运用商业化的手段对公园内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进行重点打造,成功将国家地标产品“涪城蚕茧”培育成国际行业领域知名品牌,超6A级精品生丝成为国内外顶级生丝,被指定为APEC、G20领导人服装和礼品原料,LV、香奈儿等国际品牌专属原料,极大提升“千鹤桑田”蚕桑文化主题公园知名度和影响力。整合各农业主题公园旅游景点、节庆活动、网红美食等旅游资源,研发运营涪城农文旅平台,推销“涪城芦笋”、“奥巴黑”有机猪肉等特色农产品,宣传推荐景区经典线路,开办热门景区预约服务等,有效聚集各大农业主题公园人气。
涪城区将继续做美做靓“三大农业主题公园”,持续发展农耕体验、精品民宿、创意农业等新业态,通过“种”出田园好风景,“游”出乡村慢生活,让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为城乡居民提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高品质休闲旅游体验。
赵银熙 熊嘉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