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成都市锦江区司法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牢为群众办实事的理念,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坚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身边事,成效显著。
一条主线牵引 工作谋在实处
3月,锦江区司法局印制了《锦江区司法局“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方案》,明确以“法律服务触手可及,美好生活推门就见”专题行动为工作主线,深度融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实行任务清单化、措施具体化、管理精细化,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确保好事办实,实事办好。
“我们要以法治建设‘护航工程’等5大工程和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联合体等10个项目,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实践,切实推动边学习、边行动、边提升。”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文说。
群众满意是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准,要让群众满意,必须精准把握群众诉求。
区司法局以察民情、听民意为出发点,设置征求意见箱、组织召开座谈会、带领干部职工“下基层、入网格、进万家”、深入矛盾纠纷易发地和治安隐患集中地,广泛收集意见建议。
服务优化升级 高效便民惠民
锦江区司法局统筹整合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招、出实招,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推出一系列排民忧、解民难的暖心法律服务举措。
同时,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持续强化人员培训、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方式、理顺服务流程、规范案件办理,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感,增强窗口便民服务效能;设立“律师事务所主任接待日”“区级部门领导干部公共法律服务接待日”,邀请律所主任、区级部门领导到中心“坐诊”,帮助群众答疑解惑、释法明理;强化与街道、社区沟通联系,围绕法律援助相关内容开展针对性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等活动,有效提高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首选率和满意率。
别样普法传温情 法治宣传暖人心
为培育法治文化,开辟法治宣传教育新天地,区司法局在推动“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抓好“3.15”“国家安全教育日”“知识产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常规法治宣传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智慧普法”,创新推出“小律说法”品牌栏目。
“小律说法”以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常见法律问题为切入点,采用案例释法、微视频和微动漫等形式,突出法治宣传教育的灵活性和趣味性,以更接地气、更具人气的法治宣传教育方式为群众解读法律法规,让群众在生活中随处感知法治文化、在日常熏陶中提升法治素养。
据悉,区司法局还将充实完善法治宣传力量,在小区、银行等场所探索设立“法律超市”,打造“锦法文化阵地群”,并广泛利用“报、网、微、端、屏”等载体,把法治宣传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把法治宣传送上群众“指尖”。
多措并举促调解 质效并重止纷争
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社会矛盾纠纷逐渐呈现出复杂化、多元化特点,为了更好地将矛盾解决在诉前,区司法局持续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落实矛盾纠纷应调必调。
今年3月,物业纠纷联调中心成功调解一起物业租赁纠纷。林某在某小区非机动车停车场承包合同到期,小区物业以财物损坏为由,拒绝退还押金,双方僵持不下。联调中心根据简案快调、繁案精审的原则,迅速介入,数次沟通,拆分调解纠纷,成功促成租赁交接,将纠纷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区司法局结合各类矛盾纠纷特点,围绕多发频发领域,以四级人民调解组织为依托,坚持畅通人民调解“主渠道”、构建劳动纠纷“一站调”、完善公调对接“工作链”、打造物业解纷“同盟军”、建设知识产权调解“共同体”,持续推进开放共治、充实调解队伍,扩展调解领域和调解工作覆盖面,切实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截止目前,全区成功调解矛盾纠纷769件,其中街道、社区调委会调解纠纷102件,“公调对接”调解室调解纠纷409件,各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258件,调解成功率超过95%。
优化营商环境 以法助企护企
区司法局秉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的工作思路,组建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库,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律服务联合体,发挥律师队伍专业优势,深化民营企业“法治体检”,在重点楼宇筹建“法律驿站”,为企业项目引进、合同签订、员工培训等方面提供精准专业、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赋能提质增效。
不仅如此,区司法局始终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引导帮助律所围绕唱好“双城记”、服务新格局、建好“示范区”和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等重点工作,承接或引入高水平法律服务论坛,强化与高校、省市专业机构合作,为营商环境和居民生活提供便利智慧法律服务产品。
在区司法局的帮助指导下,中豪律师集团(四川)事务所成功承办“公司并购实务”论坛;北京东卫(成都)律师事务所、四川凡高律师事务所也将联合四川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每月定期举办药品法治论坛,并邀请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参与,助力川渝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