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五大行动” 推动司法为民提档升级促进教育整顿实效化

  
2021-05-24 11:18:06
     

阿坝州司法局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王焰

今年3月以来,阿坝州司法局在全州司法行政系统深入实施“我为群众办实事五大行动”,旨在以妥善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来检验党史学习教育和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推动司法为民提档升级,将教育整顿工作实效化,更好地与司法行政本职工作紧密结合。


阿坝州司法局组织“法治政策进工地”活动

其间,全州开展法律政策宣讲2835场次,受教育群众41.7万人次,解答咨询1160余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51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555件;行政审批事项100%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全程网办28件行政审批事项,为1106名服刑人员亲属提供远程会见服务;围绕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制定优化设置基层司法所方案,探索在重点寺庙、景区等设置司法所;通过协调解决承包田、落实低保、社会救助、协助就业等方式帮扶社区矫正对象52人次。


红原县司法局阿木司法所开展矛盾纠纷化解工作

“法律政策七进”提质行动

阿坝州司法行政系统以“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载体,进一步明确“法律政策七进”重点宣传内容,围绕充分发挥各类法治宣传媒介、平台和各级各类法律政策宣讲队伍的作用,打造“网络+”法律政策宣教体系升级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巡回开展集中式、菜单式、互动式法律政策宣讲,以案说法、以案释策。

开展法治示范创建,为深化基层组织、部门和行业依法治理提供司法保障。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以丰富载体和方式为切入点,进一步建强法治文化活动阵地,努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法治文化精品力作。全社会爱国、团结、守法、感恩的氛围更加浓厚,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逐步形成。

“法律援助暖心”惠民行动

有法律援助需求的主体具有多样性。阿坝州司法局认真梳理分类,将老年人、残疾人、妇女、未成年人、农民工、军人军属等特殊群体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三大平台作用,做好法律咨询和接待工作。同时,在州、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开通绿色通道,对其申请法律援助予以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快速办理。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老年人等受援群众,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提供上门服务。

除了受援主体的多样性外,法律援助涉及到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阿坝州司法局在服务好“重点对象”的同时,将法律援助的覆盖面扩大: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医疗纠纷、交通事故、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逐步纳入法律援助范围,解决困难群众切身利益问题。同时,畅通民营企业困难职工、下岗职工法律援助“绿色通道”,对他们提出的法律援助申请,免于经济状况审查,直接受理、快速办理。

阿坝州司法局将法律援助工作的关注点放在了如何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案件审批效率上:州、县法律援助中心不断加强案件系统信息化建设,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网上登记、网上审批、网上指派,力争做到对当事人法律援助申请当日审批、当日指派法律援助律师,让群众少跑路,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急,想群众之想”。

“我让群众少跑路”便民行动

司法为民、司法便民,这是司法行政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的检验标准。司法行政系统面向群众,与群众“打交道”的窗口多、部门多,为群众提供更高效的服务、更精确的流程,真正做到“让群众少跑路,一站式解决问题”是阿坝州司法局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联系本职工作,做出的有益探索。

全州司法行政系统提升行政审批服务质量。实现行政审批事项100%纳入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行,办事时限缩短60%以上。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等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优化流程、精减材料,通过一窗受理、全程网办、跨省通办等形式,让群众少跑路、数据多跑路。

完善公证咨询、申办及证明材料告知制度。完善事前告知制度,实行一次性告知。畅通咨询答复渠道,严格落实专人接听电话制度,努力做到咨询电话一打就通、咨询事项一口说清,防止因材料不全、流程不明等原因使当事人来回跑。

阿坝州公证机构做到“四个减少”:减少环节、减少不必要的申请材料、减少流程、减少时间。对于委托、声明、小额继承等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无争议的公证事项,只要申请材料齐全、真实、符合受理条件的做到立等可取,即当日受理、立即办证、立即出证。

“基层司法所布局”优化行动

阿坝州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全州司法行政系统严格落实“一乡镇一司法所”的工作要求,由当地党委政府统筹解决过渡时期司法所业务用房,并纳入乡镇(街道)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调整过后的基层司法所的布局是否合理,功能是否优化,是否能最大程度发挥其在人民调解、社区矫正,便民服务等方面的作用?阿坝州司法局给出了回答:充实基层力量,弥补人员短缺的情况,让更多有法律专业素养的年轻人深入到基层,实现人尽其才,利用好援藏法律资源弥补人才不足的短板。

针对基层“一人所”的情况,在专职力量有限的情况下,阿坝州司法局为解决“人少、事多、力量分散”的实际问题,通过多项措施逐步弥补工作中的短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招录司法辅警、专职人民调解员、公益性岗位等司法所辅助人员,力争每个司法所配备2至3名辅助人员,充实司法所人员力量;把真正懂法律、学法律的大学毕业生通过招录或购买服务充实到基层司法所一线工作;依托远程法律服务,用好援藏法律资源,加强与内地公证律师援藏机构联系协作,弥补基层法律人才不足的短板。

“社区矫正规范管理”提升行动

社区矫正工作是司法行政系统工作的重点,阿坝州司法局采取六项举措全力规范该项工作。

开展集中教育。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一定时间的集中教育学习活动,并邀请公检法“专家”来上课,促进社区矫正对象提升知法守法意识。

开展分类教育。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对女性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弱势妇女“爱心传递”活动,积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不定期安排婚姻家庭、财产继承和分割等方面的法律讲座;对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帮助其树立信心、乐观处事;对经济类社区矫正对象,运用专业心理矫治技术,采取因地制宜、因需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四宜疗法”;对特殊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开展“扶贫救困”活动,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其重塑生活信心。

开展警示教育。通过组织观看“今日说法”“普法栏目剧”等视频、邀请看守所民警讲述监禁罪犯改造政策和做法、监狱假释罪犯现身说法、收监典型案例教育等进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以及组织未曾拘禁的社区矫正对象到看守所现场接受警示教育等,激发悔过自新和自觉接受社区矫正的信心和决心,不断增强守法意识。

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通过“学‘四史’、明初心、塑新生”学习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开展以“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笃实宽厚”为主题的传统经典美德教育,帮助社区矫正对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自觉遵纪守法的观念,成为对家庭负责、对社会有用的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增强其自我心理调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疏导与控制不良情绪,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

开展困难社区矫正对象大排查、大走访。坚持以人为本,及时解困,最大限度地对困难社区矫正对象予以救助。对于刚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启动临时救助政策,确保假释人员刚回家基本生活有保障。对基本生活困难的社区矫正对象,优先协调有关部门将他们纳入城乡低保予以基本生活保障。对身有残疾或有重大疾病的社区矫正对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其解决医疗、社保等困难,使其安心接受矫正。对在校学习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以学习教育为主,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依法保障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编辑:王瀚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