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科创区建设“七大平台” 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2021-05-26 14:13:23
     

赵银熙 蒋琳琳

“奋斗百年路 起航新征程”。5月21日下午,由绵阳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2021年新闻媒体主题采访活动”走进中国科技城绵阳科创区,媒体记者一行深入到科技城创新基地、科技城创新中心二期,实地采访见证科创区项目引进、平台建设、创新孵化成果、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举措以及取得的丰硕成果。


绵阳科创区认真遵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2月对绵阳工作的指示精神,围绕建设“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平台,通过集聚创新要素、推动军民科技成果转化,已形成“创新孵化、成果转化、技术交易、仪器共享、人才供需、质量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七大平台”,有力有效助推了科创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

建设孵化平台

绵阳科创区确定了建成80万平米创新载体的目标,已建成24万平米创新中心二期,22万平米的创新中心三期、27万平米的创新基地,正在紧锣密鼓建设。2013年,科技部火炬中心授予绵阳科创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殊荣。

汇聚创新要素。聚集了以九院、西科大等高校院所为引领的技术要素,以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绵阳)分中心、科发基金等为引领的资本要素,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为引领的信息要素,以中国国际人才市场科技城分中心为引领的人才要素。

优化创新环境。出台《科创区加强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八十条》《科技城创新中心入驻企业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入驻企业的分类指导,重点培育企业创新能力。2020年兑现近9000万奖励资金。


培育发展动能。创新中心现有孵化企业590余家,其中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企业17家,产值在2000万元至5000万元企业13家,产值在1000万至2000万元企业20家,产值在500至1000万元企业31家,产值在200万元至500万元企业32家,高新技术企业36家,“四上”企业32家,上市企业6家。2020年,创新中心实现营收60亿元,纳税总额超过1亿元。

建设成果转化平台

绵阳科创区依托久远集团,围绕“双创”及企业总部基地、工程化验证平台、技术二次产业化开发三大建设重点,构建融合创新产业培育体系,打造城北融合创新产业集群。目前已转化科技成果50余项。

依托“中物院创新发展平台”项目建设久远创新产业园,建设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核辐射环境下特种机器人应用技术中心、生态环境检测中心3大科技成果转化研发中心。


依托中物孵化基地在孵企业掌握的核心技术,吸引中物院成果转化企业从外地回归绵阳。引进西门子电器公司等国外知名企业,与九院技术相结合进行二次开发,形成产业化项目。

充分利用中科院育成中心的优势,持续发挥院地对接桥梁纽带作用,推动中科院科技成果在绵转移转化。

建设技术交易平台

绵阳科创区建设技术交易平台,甄别、撮合绵阳与外地有关联特征的技术交易案例,构建互联互通的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扩散、流动、共享、应用,通过平台引进企业入驻绵阳。

依托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以成果遴选、评估评价、技术经纪、活动组织、再研发等服务为手段,以推进科技成果、科技资源进行交易和转移转化为目标,构建一个线上平台、七大核心数据库、七大服务平台。目前已建立6个分中心、3个工作站,收录科技成果31000余项,企业13000余家,征集技术创新需求3000余项,吸纳各类专家1500人,服务企业500余家,培育35家企业实现“民参军”。

引进和培育专利服务机构。目前有天策、行之、九鼎等专利服务机构14家在我区开展业务,2020年科创区专利申请量达800余件。

壮大技术经纪人队伍。开展技术经纪人认证培训,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目前全市20余人获得认证。

建设仪器共享平台

绵阳科创区建设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整合院所现有大型仪器设施设备,提供仪器共享、仪器金融、仪器研发、仪器产品、报告溯源、认证培训等服务。

已建成四川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整合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5573台套,形成服务产品9项,建立检验检测和实验指标6304项,为2000家企业提供服务。共建单位100余家,入网仪器设备4968台套,设备原值超过40亿元,聚集院士专家200余人,形成1万多项指标的检测能力,促进近3000项军地协同创新合作落地。完成11000此样品检验检测及仪器共享服务,为30余家企业发放贷款3000余万元,用于支持企业购买仪器设备,后组织参与“全光谱拉曼激光气体分析仪”等新型仪器设备研发工作,推动并实现各类仪器产品服务1500万元。

建设人才供需平台

绵阳科创区聚集国内有影响力的服务机构,分层次引进培养人才,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满足企业多层次的人才需求。

依托国内知名人力资源机构博尔捷公司,运营中国(绵阳)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2020年10月获得省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称号。产业园汇聚了人才职业测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才技能培训、高级人才寻访等全链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20余家。2020年整体实现营收2.92亿元,税收593万元。引进、撮合7.2万余人次的人力资源流动。

探索多途径的人才引进培养模式。加强与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绵阳职业技术学院、西南财大天府学院、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的合作,探索建立实训基地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支持以展谊科技为代表的培训企业针对企业人才需求开展培训活动,鼓励支持优炫软件与绵师院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培育输出行业人才。


建设质量基础设施平台

绵阳科创区重点打造以检验检测为主,围绕计量、认证、标准化、商标、知识产权等服务的质量基础设施平台。目前正在推进过程中。

规划建设6万余平米的检验检测产业园。已建成1.2万平米产业园一期,入驻沃达检测、凯乐检测、涪冠检测等10余家企业。规划建设5万平米的产业园二期,做好检验检测整体产业规划和产业园的功能布局,拟于4月正式投入使用,将引进碧朗、恒泰、方圆认证等机构入驻。

建设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军民融合)绵阳区域中心的。依托国家电器安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和四川省磁性材料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绵阳市标准化研究院,开展军民两用标准研究工作,推进军民标准化资源共享,推动军用和民用标准的通用化建设。

依托产业园入驻机构中科院喀斯玛商城,为企业提供计量、标准和非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相关服务,打造全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示范点,并争创国家检验检测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示范区。

建设金融服务平台

绵阳科创区聚集股权、证券、基金、风投等各类金融机构,开展投融资对接和培训,助推企业灵活运用资本手段做大做强。

完善园区、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举办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对接活动,共同探索各类金融创新实践产品和活动。2020年开展各类金融对接活动十余场,完成投融资总额7000余万元。

创新科创区双创投资基金的服务模式,引导创业投资资金投向初创期科技企业和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与绵阳市新三板协会、长虹虹云投资公司的交流合作,为企业提供巡诊、创业帮扶、上市辅导。

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着力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鼓励绵阳科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增资扩股,支持其增强贷款担保放大能力,鼓励其加强与省再担保及各金融机构的对接工作,形成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以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绵阳)分中心为窗口,以上市企业产业园为实体,推进企业上市“钻石工程”计划的实施。今年,实现上市企业培育基地建成运营,服务10家企业完成改制,助推新三板企业扩大融资。

编辑:王硼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