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塘县公安局 :“4+6+1”模式进一步规范外来人口管理

  
2021-04-15 15:43:01
     

 

 翁都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

自2020年市(州)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创建工作开展以来,甘孜州巴塘县公安局在甘孜州公安局党委和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借市(州)域治理的东风和契机,牢固树立“只有管好人口,才能促进平安”的思想,主动作为,跳起摸高,积极探索建立“因地制宜、管理严密、服务周全、富有成效”的流动人口规范化管理体系,取得一定成效。  





四个工作实招

强化基础采集,确保精确化管理

 巴塘县夏邛镇作为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乡镇,工作点多面广、管控难度极大。为此基础信息采集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切实提高了流动人口的“人户一致”率。同时,综合运用公安信息系统查询和发函调查等形式,对重点群体进一步查证真实身份、基本情况、活动轨迹等相关内容,建立健全了外来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截止目前,已对326户出租房、203户1002名异地搬迁户、132户583名水电移民搬迁户、479户 2324名自主搬迁户、54户 345名省外迁入户、125户 777名周边县迁入户、9863名省州内外务工人员的基础信息进行了深度核查和登记录入,相关工作还在进一步开展中。

 强化信息应用,确保动态化管理

 在对全部流动居所实行分层管理的基础上,运用公安信息平台,及时发现列管流动人口中的高危人员,并对其实行“五查”,进一步提高了对高危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能力。

  强化配合协作,确保社会化管理

按照“管人、管房、管安全”三位一体的工作思路,采取“政府领导、综治牵头、公安为主、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模式,紧盯企业、出租房、店铺等流动人口聚集地,狠抓主体责任落实,派出所主动加强与村委会及用工单位、出租房主的联系,细化落实流动人口管理责任;网格警采取“一警两辅”的方式,对城区划分的21个区域进行网格化管理,并与网格员、红袖套等群防群治力量密切配合,切实将流动人口的登记、防范宣传、服务等落实到集体或个人,达到“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的目的。同时,积极发动村委会、用工单位、出租房主等社会力量,切实提高了流动人口管理的社会化水平。 

  强化宣传教育,确保法治化管理

  按照“共聚一地、共建家园、共保平安、共创繁荣”的指导思想,注重加强村委会、外来搬迁点、用工单位负责人、出租房屋业主的引导教育,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法律、政策宣传教育,从根本上加强流动人口的法律素质,提升单位集体统计、自觉登记办证、主动积极配合的思想意识。同时巴塘县公安局对外来人员坚持平等化、亲情化和人性化管理,尽力解决外来人员生活、就业、入学等的难题。通过一系列政策宣传教育和管理服务,2020年至今,成功破获“2014.7.30”持枪杀人案,争归嫌疑人1名,白玉乡搬迁人员、本县亚日贡乡搬迁人员、甲英乡搬迁人员分别主动上交非法枪支11支、13支和2支,且枪支质量较好。

  六步工作法

  夏邛派出所的工作可谓千头万绪,既肩负着全县最繁重的稳定任务,又要管控全县最庞大的外来人口,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此次借助市域治理现代化创建的东风,夏邛派出所借力打力,乘势而上,结合多年的工作摸索,成功提炼出一套“六步工作法”,有效提升了派出所管理服务水平。第一步:宣传到村。派出所将各类法规政策、重大专项行动内容第一时间宣传到村组;第二步:进门入户。网格警力对划定的网格户必须每日进门入户,及时了解生产生活状况,收集信息线索;第三步:全时巡逻。交通巡逻组和治安防控组每日错时巡逻,无缝对接,从时间维度到地理维度做到全覆盖;第四步:推进“1+1+X”工作。即21个网格中的一名网格民警、一名警务协管员与综治员、网格员、信息员等密切配合,信息共享;第五步:推动“三级联调模式”。发现矛盾纠纷隐患由网格民警和村组介入,化解不成功的报派出所长,由所长和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化解;情况特别复杂的报分管副局长,由分管副局长联系相关部门共同化解;第六步:加强综合办公室建设。建立完善派出所指挥调度体系,作好上传下达,利用信息化技术服务公安实战,提升实战效能。

 一个工作载体—“智慧门牌”建设

  过去面对辖区1.5万左右流动人口和以前大量的“僵尸数据”,辖区民警只能挨家挨户收集录入信息,工作量大质低,进度缓慢。2020年巴塘县公安局投入100多万元,在城区范围内安装了“智慧门牌”,有效提升了公安信息化实战应用水平。按照“外网申报,内网审核”的原则,房东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动态更新入住人员的信息,信息将直接进入公安信息网,达到“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解决了让群众“少跑路”问题;居民可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派出所发送的动态信息;派出所能够及时掌握楼房户型结构,并精确到房间入住的人员信息,全面提升了管控工作效能,也节约了警力资源。 

编辑:贾知若   校对:曾燕   审核:代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