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军”之行的三重思考

  
2025-10-31 13:44:07
     

□ 李杜

  
  车轮在盘山路上缓缓前行,窗外是奔腾的岷江水。按照省高院中青年审判领军人才培养方案,我刚刚结束了在阿坝茂县半年的岗位锻炼,踏上归途。
  
  这条沿岷江伸展的公路,是茂县通往外界的主要通道。隧道一个接一个,车厢在明暗交替间穿梭。每一次进出隧道,都像是时光的切换,让这半年的点滴在脑海中愈发清晰。
  
  还记得初到茂县的那天,是三月的最后一天。走出车站,高原的辽阔与壮美映入眼帘。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带,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羌、藏、回、汉等多民族世代在此生息。这里的天空清透湛蓝,流云如哈达般缠绕在山间,黛色的九鼎山巍然屹立,积雪的山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
  
  然而,这份诗意很快就被现实的艰难所取代。从高铁站到县城不过二十公里,我们的车却在蜿蜒的山路上颠簸了四十多分钟。这条作为进藏通道的公路格外繁忙,大型重车一辆接一辆,鸣着汽笛从身旁擦过。更令人心悸的是路边不时可见的落石和塌方痕迹,独特的地质构造让这里的山体格外脆弱……我紧紧握住车顶的扶手,真切感受到什么是“行路难”。
  
  到了茂县法院,同事早已在门口等候。走进大院,我一眼就看到了眉山中院对口援建的“24小时自助法院”,墙壁上悬挂的熟悉标识,是家乡的印记。在这座陌生的小城里,这个熟悉的名字就像一句乡音突然在耳畔响起,让我这半日来如同倦鸟般无所依凭的心,终于寻得可栖的枝头。
  
  虽在见面会上谈到迅速转变角色,但初来时,我确实带着几分“旁观者”的审慎。没想到,短短半年,我渐渐成了和当地干部群众同坐一条板凳的“自己人”。这片古老的土地,这个朴实的基层法院,这里可亲可敬的干部群众,给了我太多触动。特别是对三重关系的思考,让我对法官这个职业和司法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老规矩”与法条间架桥
  
  以前,从法学院到法院,我习惯了规范使用法言法语,听专业律师在程序规则和实体法条间游刃有余。但到了茂县法院,在参与案件研讨和接待少数民族群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再专业的法条,如果融不进脚下的这片热土,合不上当地人信守的“老规矩”,就像飘在云端的楼阁,难以真正落地。
  
  刚来时处理的一起财产损害纠纷让我记忆犹新:一位羌医租用邻居的房子开诊所,因电线老化起火,药柜被付之一炬。他要求房东赔偿十万元,理由很简单:烧毁了师传的药柜,就是断了他的传承,这很不吉利。
  
  如果严格按照民法典,这个案子似乎不难判:房东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当赔偿。但问题在于,那些药柜的价值怎么算?在市场上,它们或许有价;但在老羌医心里,却是无价的传承。
  
  我根据消防队的证明锁定了财产损失范围,又查阅了以往的判例,结合当地经济状况,初步确定了调解金额。
  
  调解那天,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老羌医坚持他的“传承”,房东觉得赔偿太高。老羌医说到急处,撂下一句“那就等着法院判,判不好我就继续往上告”,便拂袖而去。我把老羌医的侄子——一名羌族律师单独留了下来,向他解释财产损失认定的法理。他理解并认可调解金额,但提醒我,要解开伯父的心结,让他接受调解方案,可能还得按羌族的传统来。
  
  我咨询了通晓羌俗的同事后,又再次找房东沟通。从“特定物的精神损害赔偿”的角度解释了老羌医坚持的“传承”和“不吉利”。这位嗓门大但话不多的羌族汉子,听完后终于答应会按照羌族礼仪上门和解。
  
  后来,老羌医以双方已经自行和解为由撤了诉。这件事让我明白,法理需要披上“老规矩”的外衣,才能走进少数民族同胞的心里。司法的智慧,有时就在于找到法理与乡土情理之间那座由当地文化密码构筑的桥梁。
  
  在时光里煨炖司法温度
  
  在普通城市法院,“快刀斩乱麻”是常态,“平均结案时间”像精准的秒表驱动着每个环节。我曾娴熟于此,一份逻辑严谨的判决书,往往能在短时间内给案件画上句号。
  
  但在茂县法院,参与信访接待、案件评查,特别是倾听基层法官的心声后,我才体会到,真正的纠纷化解,有时需要的不是锋利的“快刀”,而是浸润着生活气息的煨火“慢工”。司法之“快”,斩得断程序之结,却未必能愈合人心之隙。
  
  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成了我理解“慢工”价值的转折点。案情很简单:买家告卖家没办产权过户。若按城市的节奏,一纸判决要求办理过户,就是再利落不过的“快刀”。
  
  但茂县法院分管民事的专委,却执意带我去山里调解。往返四个多小时颠簸的山路,不时可见滑落的碎石,让我再一次体会到当地法院干警外出办案的不易。涉案双方是远房叔侄,因为长辈突然去世,双方对之前的房屋买卖约定产生了分歧。
  
  我们围坐在茶桌旁,听叔叔回忆侄儿奶娃娃时的模样,看婶婶热情地添茶倒水。这份刻意的“慢”,不是效率的缺失,而是让司法沉入生活的肌理,去触摸纠纷背后盘根错节的情感。最终,小伙子在出门抽了支烟后,同意了调解方案。临走时,婶婶还热情地让侄儿留下来吃饭。
  
  那一刻我懂了,司法的“慢工”,是在生活的土壤里耐心梳理根须,是用时间去煨炖一份能被心灵接纳的温暖。
  
  于全案中求通才之境
  
  在眉山中院,我在清算与破产审判庭从事商事审判,算是个“专科医生”。而在茂县法院,作为省高院选派交流的干部,我有幸因为领导同事的信任,参与了各类案件的研究讨论。
  
  起初,面对这些跨领域的议题,为了不让自己在探讨时因储备不够而略显局促,我常常需要挑灯夜读,提前做好准备。但正是在这种各类案件的“全科实践”中,我的法律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
  
  渐渐地,我发现各类案件看似千差万别,但处理方式不外乎查明事实、适用法律。围绕的底层逻辑都是公平、诚信、权利保护这些核心价值。打破专业壁垒后,视野反而更开阔:以前商事审判中对“夫妻公司”的责任考量,帮助我理解了民间借贷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破产审判中“利益平衡”的经验,也启发我在处理缔约能力不对等的合同纠纷时,特别注意对弱者的保护。
  
  法律的生命,终究在于回应真实生活的脉动。法理与道理的交融,教会我如何让正义的种子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快刀与慢工的辩证,让我懂得司法既需要精准高效,也需要耐心温度;全科与专科的碰撞,则赋予我更宽广的视野去理解司法的本质。
  
  这份经历,已然成为了我职业生涯中宝贵的沉淀。当再次举起法槌,我感受到它的分量已悄然不同。那是羌山赐予我关于司法为民最深刻的启示,这足以校准我未来司法天平上的每一枚砝码。
  
  (作者单位:眉山市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