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小食记

  
2025-05-09 10:58:04
     

□ 钱薇伽

  
  成都的夏天总是来得猝不及防,腾腾热浪里,凉虾、凉糕、冰粉等传统夏日消暑小吃便在街头巷尾闪亮登场。
  
  我最爱的小食是凉虾。其实,凉虾、凉糕都是大米糊制成,不同的是,凉糕由米糊冷凝成块,后者则是用漏勺舀起未凝固的米糊,轻轻按压,从孔洞漏下的米糊落进凉开水里,凝结成头大尾小、形如小虾的块。碗里淋上浓稠的红糖,洁白的凉虾、凉糕在深棕的糖水里浮沉,甜凉入喉,米香盈然,封印全身的炎炎暑气和燥热,在瞬间被活泼清凉的绿意替代。去年我曾短暂被借调到某单位,在那附近发现了一家只卖网红凉虾的小店。老板采用达州式做法,在米糊中加入糯米,比软软的凉虾吃起来多了几分嚼劲,回味无穷。我请同事们吃过一次,大家惊为天人,相约次日同去。哪知我们次日到了店面,发现老板正在关门,并告知“只卖一夏,明年请早”。大家失望之余,又好生期待。
  
  冰粉则是另一种深受成都人喜欢的消暑小食。据说是彭山一位姑娘无意中将假酸浆种子放入水中涤洗,发现种子揉搓出的果胶凝固后可以食用,便发明了冰粉。无论如何,冰凉软弹的冰粉一经送入口腔,凉意便从口入鼻、入喉、入心,乃至蔓延到四肢百骸,三万六千个毛孔无一不畅快。小时候,凉虾、凉糕、冰粉的唯一伴侣是红糖,冰甜是夏日最快乐的回忆。如今,除了碎冰,醪糟、红糖、糍粑、小汤圆,甚至椰奶、山楂碎、花生碎、芋圆、各色水果,纷纷加入冰粉伴侣的队伍中,佐味的果酱有玫瑰、桂花、芒果、柠檬。这些小料或硬或糯,或鲜或香,或红或黄,丰富了冰粉的口感和层次。有些小店在小料上别出心裁,我曾在彭州吃过一家冰粉,小块糍粑用油略煎过,封上一层薄脆的外皮,和红糖水碰撞出奇异的口感。甚至还出现了冰粉鄙视链,资深食客坚持认为,手搓的冰粉比冰粉粉做成的冰粉更正宗。
  
  其实,自古以来,四川的消暑小吃还有许多。清末人傅崇矩撰写的《成都通览》中,专门提到“须天热方有售”的夏天食品,除了冰粉凉虾,还有米凉粉、凉糍粑、藕稀饭、绿豆稀饭、荷叶稀饭、豆浆稀饭、糖水。显然,这些都是清末民初人的消暑利器。到了民国时期,可供商家售卖的消暑小食就更多了。《锦城旧事竹枝词》里的《小吃集萃》一章中,“雅号‘稷雪’梓潼桥”一篇的注释中提到,“稷雪”小食店在梓潼桥正街,日常经营鳝鱼面、家常牛肉面等。夏日该店增售冷品冻梨,“冷香宜人,尤具特色”。春西路北端的“五芳斋”饮食店,主要为旁边春熙大舞台的戏迷提供餐食服务。书中记载,“每届夏季,又增售冰激凌、冰雪花、酸梅汤及泗瓜四等冷饮,故招徕者众。”泗瓜四是英文squash的音译,即“挤压”,意思是挤鲜橙汁加冰块的冷饮名。可见,今日流行的刨冰在民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大众视野了。
  
  时间再往前,唐宋元明的古人在夏天用什么食物消暑呢?《玉壶清话》记录,“蜀中盛暑食馄饨”,只是不知道这宋代的成都人在夏天吃馄饨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还是为了消暑解热。不过,杜甫和苏轼肯定吃过凉面,彼时的凉面,有个颇为奇怪的名字——冷淘。
  
  《唐六典》有记载:“冬月则加造汤饼及黍月霍,夏月加冷淘、粉粥。”冷淘是用面粉和槐树叶汁和成的。杜甫的《槐叶冷淘》有云:青青高槐叶,采掇付中厨。新面来近市,汁滓宛相俱。这是一道在夏天吃的小食,色香味俱全,“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面条碧绿鲜亮,能照见筷子。这么美味的冷淘吃起来非常凉快,“经齿冷于雪”,想来是杜诗圣夏天最好的消暑小食。
  
  著名“吃货”苏轼也吃过冷淘,不过是在春天(农历二月十九的海南,气温已高,权做夏天)。那是公元1095年的农历二月十九,苏轼带着白酒、鲈鱼和朋友畅饮,还吃了槐叶冷淘。在他笔下,“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青的冷淘圆的盘,红的冰盘鲜的鱼,“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当然,古人也有消暑饮料,宋代称为饮子或者熟水。饮子里有中药成分,也可预防常见病。《东京梦华录》《梦梁录》记载了宋人喜欢的饮子,香薷饮、紫苏熟水、酸梅汤、木樨汤、缩脾饮等等。冷饮食品更是琳琅满目,冰雪冷元子、白醪凉水、水晶皂儿、甘草冰雪凉水,清清凉凉的名字让人一见便觉清爽。只是,不知道宋代的成都街头是否也有这么多消暑小食。
  
  小时候,怀着迫不及待的心情从冰箱里端出凉虾,急吼吼地喝下一口,从内到外散发的凉意,是炙热童年里难忘的记忆。而今,外卖小哥随时送来各种口味的冷饮,冰箱随时可以拿出不同品种的冰激凌,想到古人要在夏日驱赶暑气,吃上一口冰凉,需要花费今人难以想象的代价,幸福油然而生。那些常见的消暑小食就像是穿越时空的清凉使者,以米浆的柔韧承载着匠人的巧思,用红糖的醇厚包裹着童年的雀跃,在瓷碗与玻璃杯的更迭间,悄然续写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或许消暑小食最动人的魔法,便是让燥热的灵魂都能在唇齿之间,触碰到时光长河里永不褪色的清凉诗行。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