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钱薇伽
公元759年,历经战乱流离之苦的杜甫,从剑门关踏上了蜀地。
杜甫那时惶惶不安,在他眼中,剑门关是“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颇有些狰狞。在他心中,挂念“并吞与割据,极力不想让”,逃亡时的惶恐、担忧时时萦绕。而当他踏入成都府,心情明显转晴。他看到的是“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听到的是“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一派安逸美好的生活。从此,他在成都城西的浣花溪旁住下,度过三年零九个月的安逸时光。在四川的八年,是诗圣平静安宁的八年,更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在此期间,他为后世留下了800余首诗歌。
在杜甫笔下,四川美景无数,百姓安居乐业,是他的精神家园。那么,其诗中是否记录了那些他在四川吃过的美味?
粮食
刚到成都,没有房子,杜甫便寓居草堂寺。好友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时任彭州刺史)送来米粮。杜甫在《酬高使君相赠》一诗中写到——“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米,自然是可以吃的米粮。禄米是什么品种的米?在唐代,官员的工资由俸禄和禄米组成。俸禄是用金钱支付的工资,禄米是用米粮支付的工资。唐初,地方官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等等。高适作为彭州刺史,官阶从三品,每个月可能领到禄米30石左右,1石约为106斤,也就是说,高适一个月的工资最低保障就有3000多斤米。当然,考虑到通货膨胀,唐代中后期,官员禄米的数量应当比唐初会多一些。
那么,杜甫吃到的禄米,会是什么品种,味道如何?无从考证,姑且猜测,高适的禄米就产自成都周边,那么就一定是稻米了。
早在宝墩文化时期,成都平原先民开始种植水稻。在唐代,明确的水稻品种有25种,而成都平原种植主要水稻品种有粳稻、䆉䅉稻。想必高适领的禄米,就是以这两种稻米为主。粳稻是非粘性的水稻,口感软糯;䆉䅉稻长粒,有色斑,不知味道如何。不过,能成为刺史的“工资”,禄米的口感一定也不会太差。于是乎,可以想象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终于吃上了香甜的饱饭。
把时间和空间延长,放眼到杜甫去过的利州、夔州等地,他也品尝过许多稻米。尤其在夔州(今奉节地区),他吃到了白如霜雪、香甜可口的米饭。“稻米炊能白,秋葵煮复新。”(《茅堂检校收稻二首·二》)“碧鲜俱照著,香饭兼苞芦。”(《槐叶冷淘》)“破甘霜落爪,尝稻雪翻匙。”(《孟冬》)光是看文字,这白、香、雪、鲜,就能让人食欲大开。
另外,杜甫还吃过菰米。当时他是在夔州,遇到夏天高温天气,天空乌云沉沉,却不下一滴雨。诗圣闷热得受不了,写下了《热三首》,其中有句“朱李沉不冷,彤胡炊屡新”,彤胡,就是菰米。查资料可知,它是禾本科稻亚科稻族菰属的中国菰的颖果,细长而黑。古人从周代就开始食用菰米,是供帝王食用的六谷之一,营养价值非常高。唐代已经出现人工种植,但宋代以后逐渐退出餐桌,成为一味常见的中药。天太热,做好的饭,诗人却没胃口吃,为了不浪费珍贵的粮食,他只能不断重复“热饭—冷却—再热饭—再冷却”这一过程。
成都虽是天府之国,仍有天灾之患。公元672年10月至次年2月,成都大旱,杜甫忧心农事和百姓生计,撰写了《说旱》一文,向成都尹严武上书治旱之策。时至今日,中国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可供成都人食用的稻米可就太多了,本地产的川农一号、五常稻花香、旱金龙等,国内产的盘锦大米、宁夏珍珠米等,还有泰国茉莉香米等海外品种,数不胜数,不仅能吃饱还能吃得特别好。相信诗圣若是见到此时盛景,一定会再次满怀喜悦地写下媲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名句。
菜蔬
高适赠予稻米,邻居拿来蔬菜,杜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那么,杜甫在成都吃到过哪些蔬菜?
有芋头,“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南邻》)
有芹菜,“芹泥随燕觜,花蕊上蜂须。”(《徐步》)
有豆、瓜,“南山豆苗早荒秽,青门瓜地新冻裂。”(《投简成华两县诸子》)
有藕,“得鱼已割鳞,采藕不洗泥。”(《泛溪》)
有莼菜,“网聚粘圆鲫,丝繁煮细莼。”(《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
有竹笋,“青青竹笋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
在古代,很多家庭将家常蔬菜就近种植在稻田内外,甚至就在房屋附近,随熟随吃,所以杜甫写的是“邻舍与园蔬”,说明邻居拿给他的是自己种植的蔬菜。当草堂建成后,杜甫也在房前屋后种了蔬菜,有客人来拜访,杜甫种的蔬菜虽然才刚刚长出新芽,他也开心地采摘下来待客,代表自己的一番心意。(“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有客》)
放眼川内,杜甫吃到的蔬菜就更多了。在夔州,杜甫也亲自种莴苣,其中有“苣兮蔬之常,随事艺其子”等句子,这首长诗《种莴苣》,是他叹息自己年长至此,却一事无成的悲哀。
在成都郊外,有很多荷塘,杜甫散步时看见了成片荷塘美景,写下诗句“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园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为农》)。
据考证,唐代已经出现了蔬菜规模化种植、经营,《茅亭客话》里记载了一个故事,唐代开元年间有个叫刘蟾的人,他和妻子在青城山上植果种蔬,每个月去青城县市场上出售,顺便买回日常生活必需品,可以算古代的农场主了。不知道诗圣先生在闲逛浣花溪时,会不会顺手买一把还滴着露水的新鲜菜回家?
有了米、菜,诗圣基本的生活可算能保证了。但在草堂的餐桌上,还缺少肉、酒、水果。欲知杜甫在蜀中尝过哪些美酒佳果鲜肉,且听下回分解。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