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读望江楼

  
2024-05-24 11:13:45
     

□ 杨素宏

 

  滚烫的开水从壶口划一道弧线,钻入透明的玻璃杯中,针状的卷叶受到高温的刺激,顿时舒展开原本裹紧的身躯,在杯中浮沉。
  
  一阵曲曲弯弯的雾气从杯口袅袅升腾。透亮清新的绿在黄亮清澈的茶汤中自由浮沉,朵朵白色花瓣如同天降瑞雪漂浮在茶水上,就像碧潭上飘了一层雪。
  
  清香渐渐四溢,嗅觉诱出了味蕾。盯着杯中的“碧潭飘雪”,我感受到了“赏心悦目”在此刻的另一种含义。端杯饮上一口,便觉甘醇清香在唇齿间弥漫,润肺清心。
  
  我问沏茶的女服务员,这明明是茉莉花茶嘛,为什么叫“碧潭飘雪”呢?她温婉一笑:“你看茶杯里嘛,这汤色澄碧,杯若幽潭,茶针飘忽,浮花似雪,是不是可以形容为‘碧潭飘雪’?”
  
  我又问,这“碧潭飘雪”有什么来历么?她不紧不慢地回答说:“具体我也不清楚,听说好像是新津的一位老人创制的。就是用高山云雾细嫩茶芽与优质茉莉鲜花作原料,采用传统工艺精心窨制的一款茶……您慢慢喝,我忙去了!”也许是怕我再追问,她匆匆转身给别的茶客沏茶去了。
  
  其实,我并不是故意要为难她,只是想知道这茶为什么这么好喝。
  
  选择到望江楼公园饮茶,不纯粹是为了饮茶,而是对望江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敬意,对望江楼上挂着的那幅只有上联的联句百思而不得应对。
  
  上一回到望江楼公园喝茶,是一个冬日的午后。先是沿着公园小径四处观赏花草景致,暖暖的太阳透过竹林的缝隙,斑斑点点地洒在身上。驻足望江楼长联前,凝神静气反复诵读,似知其意又不知其义,渐渐陷入沉思之中,耳畔只听得楼下锦江微浪的拍岸之声。于是,思绪里蹦出了《望江楼情思》的许多句子,我立即找到一处茶桌坐下,顾不上点茶水就埋头写了起来,全然听不见服务员一连好几遍的询问,直到写完最后一句,我才抬起头来,还是来一杯“碧潭飘雪”吧!
  
  然后继续写我的诗。当茶水的香味飘进鼻孔的一刹那,最后一行字终于写完:
  
  江流千年岁月不虚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此处何处,此期何期
  
  如此烟波浩渺,竟引得
  
  杜甫的一行白鹭在飞,黄鹂在鸣
  
  ……
  
  长联堪称天下第一
  
  却从不显名分和荣耀
  
  只为诉说天府之国
  
  富饶美丽而伤感的心声
  
  直到鸟倦归林,人困归宿
  
  也找不到下联的佳偶天成
  
  ……
  
  沏一壶清茶坐看江水流逝
  
  随波逐流去吧
  
  望天上的云卷云舒去留无意
  
  看楼前的花开花落宠辱不惊
  
  该写诗写诗,该喝酒喝酒
  
  只要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或许从薛涛的诗句里
  
  还会遇见未来生命的另一半
  
  ……
  
  每一处景点,都有它们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只有用心去感悟而不只是浅表于“到此一游”,才能汲取其中的一些营养。尽管我前文写下的《望江楼情思》只是浅表的解读,但它能在我身临其境的时候从大脑中迸发出来,已算是我与望江楼之间的心灵共鸣。
  
  话题回到现实。望着茶汤在杯中的化合反应,我亦有这样一种感悟与收获:饮茶与赏景,时时有某种契合。茶叶在滚烫的开水中浸出某种开发灵感的元素,又将自己最具核质的生命精华与水分子融合成触发人大脑某种兴奋思维的茶汤,这其中的奥妙,只有它们在生命的交融中才能知道。而茶客所能获取的,只是其中的某个部分。
  
  望江楼能吸引我的,除了眼前所见到的绚丽繁花,除了名楼背后的历史典故,除了悠闲清静的心境,最主要的当然还是那副绝联。每每想到“望江楼,望江流,望江楼上望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脑中便如千军万马奔腾潮涌,搅得内心如大海翻腾巨浪,让我产生生命的律动,恨不能立即对出惊世的下联,不仅能遂前人心愿,也让自己“扬名立万”,成为当世“网红”。
  
  除了这副绝联,崇丽阁上还挂有另一副长联,其精美绝妙之意味,乃在于其“以景达情,说古论今,气吞山河”。为便于解读,特将崇丽阁长联抄录如下:
  
  “几层楼独撑东面峰,统近水遥山,供张画谱。聚葱岭雪,散白河烟,烘丹景霞,染青衣雾,时而诗人吊古,时而猛士筹边,只可怜花蕊飘零,早埋了春闺宝镜;枇杷寂寞,空留着绿野香坟。对此茫茫,百感交集,笑憨蝴蝶,总贪迷醉梦乡中。试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千年事屡换西川局,尽鸿篇巨制,装演英雄。跃岗上龙,殒坡前凤,卧关下虎,鸣井底蛙,忽然铁马金戈,忽然银笙玉笛,倒不如长歌短赋,抛撒些闲恨闲愁;曲槛回廊,消受得好风好雨。嗟余蹙蹙,四海无归,跳死猢狲,终落在乾坤套里。且向危楼俯首,看看看,哪一块云是我的天。”
  
  这副212字的长联该如何释义,留待人们慢慢去悟了。每往茶杯里续水,升腾的水汽便将香味飘散开来,啄上一口,又有清爽气息浸入心肺。抬眼望向艳阳之下巍峨矗立在江边的崇丽阁,我猜想,它不可能知道我此时此刻的心境,而我也不可能从那些雕梁画栋、琉璃碧瓦、匾额楹联中解读出它们此刻的心思。那挺立的木柱、精致的花窗,似乎透出千蚀不朽的傲骨,一根一根相互交错支撑,将它们之间相互关联、血脉打通。
  
  或许,当主文运的文曲星下凡来到崇丽阁时,定会在阁楼上晓示众客,从人们崇敬的目光中汲取供奉的营养,又以他的智慧反哺崇尚文化的人们。
  
  (作者系四川省公安厅退休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