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元磊
20年前,挎着简单的行囊踯躅在火车北站,抬头看到“成都”两个字在夜色中明亮,东方启明星在闪烁,在爽朗晨晓中伴随我前往入职之地。摇摆的中巴车穿越了城市的繁华,进入乡村的宁静,阡陌村道旁有一团崭新的建筑,怀着对前程的憧憬悠然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寓意深远的雕塑,后来我知道,这就是指引我们在这方土地奋斗的图腾,是始终不渝的精神内涵、扎根成长的理想动力——“启明”。
启明是循光而行的开端,“正念”是启明的初始形状。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都如在一条狭窄的隧道里寻觅光明,“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每个人都有他理想的桃源圣地,而锚定方向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启明就是在这样的思想幽暗时刻,点燃了一盏火把,照明前进的道路,辨明行进的指南。受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等影响,每个人的知识、阅历、规划等不尽相同,而目标终究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适应环境成为成功的人,如若有能力,那就改造环境成为伟大的人,如若抱怨环境,终归会沦落为失败的人。启明就是让每个人都能看清生活的本质还要热爱生活,让心里燃烧热爱和希望,终究不在迷茫的路上迷失跌倒,从而一蹶不振、倒行逆施,把日子过成糊涂账,把岁月蹉跎成淤泥坑。启明就是“三省吾身”,坚定心中的信念,然后义无反顾地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启明是拾阶而上的过程,“正行”是启明的发展形势。启明的内涵不只是启航,更在于引导自我成长、自洽自立。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类需求从最低层次到最高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乃至自我超越需求,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在心理动力论里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无论是人类最本质的本我欲望、生理需求,还是人类最进步的超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要求,这些发展形势都和每个人已然形成的行为方式相关。“敏于行”,行动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在表现,不断提高自己的行动目标,不断在行动中突破自我,从而突破内心的禁锢和束缚,在行动中得到真知,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并提高理论”的辩证唯物方法。在正确行为中稳固认知,不贪图享乐,不迷恋安逸,不慵懒浮躁,不滞留停步,在获得短暂的成功后,找准下一个启明光标,激流勇进、勇攀高峰,“而今迈步从头越”。
启明是问心无愧的结论,“正身”是启明的终极形态。“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一个人的思想和行动要达到平衡,要对家庭有贡献和支撑,要对工作有奉献和开拓,要在社会上有点赞和好评,正是古训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除了是一步步行动的积累,还是自己平时修为从量变到质变,从而达到的身心和谐、知行合一、言行必果、无愧于心,在做人、做事方面不丢底线、不丧原则,在学问、业务方面有专攻、有专业,修身立德、笃行致远,最终他也就是每个人交口称赞的人,他将成为世人传颂的“别人家的孩子、老公、父亲”,也就是流行语所谓“人设稳了”。内心把启明常挂,行为把启明常设,他就是别人崇敬的启明,“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回首二十年前初出站口的迷蒙和那遥远的启明星、立体的启明雕塑,再想想这些年走过的顺境、逆境、心境,领悟到启明的内蕴:在光的指引下坚定人生目标,继而不断寻求发展和突破,终究让自己也成为一束光,照亮后来者行进的道路,从仰慕那颗星到自己成为那颗星,走出“心”之迷宫,这就是启明给我们在人生、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的指引。
(作者单位:四川省锦江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