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未出版发行的书

  
2023-06-30 11:32:25
     

□ 马静思

  
  如此特别的一本书叫作《岁月留痕》,是老苏(作者的外婆,作者注,下同)花费大约一年时间撰写的个人回忆录,只为在第二年八十福寿日,作为满满仪式感的一种,赠予儿孙们。2010年8月,我拿到了这本仅“内部”编印成册、未出版发行的书。已记不太清翻阅过几遍,只记得在女儿睡前故事的时间里,我曾把书名改为“老苏的青春”讲过几次,常讲常新。我也曾调侃老苏:“你们诗社友人在命名《岁月留痕》时,没有润色好,这本书我认为叫《散落在裂缝中的每一处微光》更普适。”
  
  老苏以解放前、解放后的时间顺序,自述了人生的几件重大事件,还在书中收录了老相片、部分书法作品和诗作,以及亦师亦友的题词、祝福、感言等。1930年8月,老苏出生于成都市一个回族家庭,10岁那年经历侵华日军轰炸成都,家人遇难,自己虽幸存下来,却落下终身残疾,而后并没有放弃学习,1948年考入女子中学高中部并顺利完成学业。新中国成立后,老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四川省第一期土地改革,到西南民族学院工作。后来,老苏与老马(作者外公)一起响应民族地区建设号召,到凉山州喜德县工作,见证了彝区从奴隶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曾想,这一待就是一辈子,老马也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退休后的老苏到金鱼村居委会搞群众工作,上了三所老年大学,学书法、绘画、京剧,热衷于发表作品。她曾两次前往日本,一次在广岛演讲,一次在东京开庭,走上了控诉日本轰炸成都罪行的道路。她写道:“2015年2月日本东京法庭一审判决成都大轰炸受害者败诉,对这个不公正的判决,我表示不服,我的决心是子子孙孙打下去。”那年也正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书的最后一部分是“忆老马二三事”,讲述了两人在彝区工作的点点滴滴,故事的结尾写道:“安息吧!我最敬爱的亲人。”
  
  老苏的人生是坎坷且艰难、丰富且热烈的,每每阅读这本书总会让我想起另外一本书《在裂缝中寻找微光》,让我把历史文化大师李叔同、蔡元培、梁思成、林徽因等人的人生故事,与老苏——这样一位平凡的少数民族女性联系在一起,我认为他们都是那个时代洪流中,从未妥协、从未放弃且充满力量的人。这样的力量是坚守,是气节,是不屈,是身处裂缝,而我心向阳。“裂缝”这个词是时代带给每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而“微光”这个词是老苏赋予子孙后代的,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光。如裂缝中开出的花,只要有一点光,就会深深地扎根,无论环境多么不堪,依旧以最优雅的姿态绽放。
  
  书中收录了一张珍贵照片,照片的下方写着“我的领路人苏绍章”。“我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学到了一些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党为人民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得益于我的领路人苏绍章,在朝鲜战场上光荣牺牲的烈士,在这里,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诚挚地感谢您!”革命的火种就此种下。
  
  外婆家世代经商,生活富足,她靠自己的勤奋好学,而后在西南民族学院工作,又毅然决然与老马到最为艰苦且叛乱多发的民族地区工作。书中写道:“在奔赴凉山的路上,老马也不忘背上二胡,想家时奏一曲思乡曲。而在一次反革命武装叛乱中,叛匪火烧县政府厨房,挂在墙壁上的二胡也和房屋同归于尽。”书里的故事还有很多,成为了一份朴实无华的历史鉴证材料,默默地记录下两位老人将一名共产党人的信仰永远镌刻在了生命里,他们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勇敢者,是一束微光。小的时候,我很喜欢停电时蜡烛散发的微光,小小的火苗,在点燃的一刹那轻易照亮整个屋子,这时候我便会蹲在窗台边,向屋外漆黑的长空望去,点点微光也随之变多,继而向更远的地方蔓延。常常把身后的烛光想象成一只可爱的精灵,时而摇曳跳动,时而凝神伫立,风吹则动、风停则静,风吹动的方向便是它奔走的方向。顺着光的方向,在我大三那年,也就是2011年6月,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老苏的诗友在书中题词:“老退新征程,诗书画溢馨。”老苏的绘画主要是牡丹,为此家里人两次陪同她去河南牡丹花卉基地和彭州市丹顶山花卉园参观学习。老苏的诗歌有“纪念党的生日、喜迎奥运盛会、伸张正义中国人、赞三角梅……”她可以是“作家”“画家”……只要想做就会去做。
  
  2018年6月,老马去世的50周年这天,老苏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会,会上认真宣读了亲笔家训: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艰苦奋斗、勤俭持家。她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无论活着的人、长逝的人,在仪式感这块一个也不能少。
  
  这本特别的书带给我无数次内心的瓦解与阵痛,也润物细无声地侵染着我的方方面面。还是会在疲惫、困惑的日子里,点上一支蜡烛,关上灯,沉浸于这样的光线与温度,告诉自己:保持热爱,坚持下去,光就会落在我的身上。
  
  (作者单位:凉山州中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