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 奋进依然

  
2021-07-30 15:25:28
     

 

  □张浩
  
  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真章,《觉醒年代》从刊物《新青年》开始,带领观众领略了百年前的历史。当李大钊、蔡元培等文人志士从一个个名字中跳脱出来,有血有肉、有喜有悲地站在观众面前时,那段曾经在课本上学习过的历史渐渐鲜活起来。了解历史,对于明确当下、展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以理想为灯,照亮奋进之路
  
  李白曾有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人生在世,必定要经历种种磨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只有胸怀理想、时时仰望星空,才能够坚持到达终点。《觉醒年代》中有句台词令我印象深刻,陈独秀在回国路上夜对窗外若有所思,同行的人不免生疑:“外面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陈独秀却说:“看得见。”当时,祖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有列强混战内有军阀割据,仁人志士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没有理想信念的指引,他们只能捶胸顿足,甚至以放弃生命的方式来逃避前路黑暗。一盏明灯,带来的不仅是光明,更是生存和前进的动力。因此,唯有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仰,方能不受周遭环境吞噬,继续投身伟大事业。可是,灯,又去何处寻呢?
  
  《觉醒年代》生动而又深刻地展现出了这种伟大力量,我以为,这便是寻灯的起点。剧中以北大为舞台,陈独秀、李大钊及胡适等人开展了启蒙民众的新文化运动,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以辜鸿铭为首的守旧派文人反对,双方经常发生争论。然而,在北大行使自主权利解聘外籍教授却不合理地受到使馆质疑时,当国家主权与利益遭到挑战时,新旧文化两派间的剑拔弩张消弭于无形,四人统一战线,组成团队,据理力争地与使馆谈判,并取得最终胜利。当振奋人心的音乐响起时,荧幕前的我热泪盈眶。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深深刻入骨血中的传统,也必然是青年人树立理想的第一步,唯有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胸怀天下,才能奏响时代的乐章。
  
  以本领为刃,斩断前路荆棘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陈独秀等人之所以能够创办《新青年》,以科学和民主为依托,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不仅因为他们怀揣着心系九州的宏伟情怀,还因为他们都有过硬的学术素养。哪怕是旧文化的代表辜鸿铭,也精通九门语言,对国内外文学如数家珍。学者们胸怀天下,更能将心中所思所想倾注笔端,例如胡适,即使远在国外,也书成《文学改良刍议》来宣传新文学,促成新文化的传播。与此同时,李大钊先生也及时关注俄国十月革命,注重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现实,关注京内工人的实际生活,用理论联系实践,写成《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多篇文献,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的星星之火。鲁迅先生更是以一篇《狂人日记》开创了白话小说的先河,唤醒了无数民众。
  
  过硬的本领支撑着文人志士的远大理想。在巴黎和会谈判期间,他们有能力发动学生运动,组织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体现出非凡的组织力,唤醒全国民众的良知,使得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如今,面对新时代的风险和挑战,青年人依旧应当砥砺奋斗,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各种能力。以青年法律人为例,不仅要学习法律文化知识,也要学会理论联系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将法律知识在具体案例中正确适用,同时更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以担当为笈,肩负时代乐章
  
  剧中有一幕令我印象深刻。陈独秀在全家晚饭之时,举杯说,要跟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们道歉,才刚过了一阵太平日子,但由于自己对信念的坚持,未来怕是没有安生日子了,言罢一饮而尽。长子陈延年随即也站起举杯,对父母道歉:“为了救国,日后怕是无法为爹娘尽孝。”言罢决绝地将酒洒在地上,言行之间已下定为国捐躯的决心。看到这里我十分震撼。对彼时的青年而言,救亡图存,为危难中的国家寻找正确的救国途径是他们的时代责任,他们义无反顾地承担,时刻准备为自己的信仰付出一切,令人敬佩。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迈入了新时代,百年的发展令我们安居乐业。在享受时代发展成果的同时,青年人也应当承担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责任。事实上,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们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在未来,青年法律人也定当承担时代责任,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