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选荣 陈光彬 丁倩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夕又 文/图
近日,一场跨越川渝两地的赡养纠纷,在四川资阳、重庆大足两地法院共建的“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机制护航下,悄然化解。

调解现场
一纸诉状背后的无奈
“爸病成这样,我们仨说好一人陪十天,三妹怎么能说不来就不来了?”电话那头,大女儿语气焦急。
“我们住安岳,爸妈住大足,本来跑一趟就不容易,现在三妹电话不接、人也不见,这叫什么事!”二女儿也忍不住抱怨。
去年5月,家住重庆市大足区铁山镇的赵大爷突发重度脑梗,瘫痪在床。远嫁四川安岳的三个女儿原本商量好,轮流从资阳市安岳县元坝镇赶回娘家,各陪护10天。可今年春节刚过,三女儿一家却不辞而别,远走他乡。陪护的“链条”断了,三姊妹之间的电话也从商量变成了争吵。
“三妹,爸这几天情况不太好,你什么时候能回来?”
“我这边实在走不开……”“走不开也得来啊,当初不是说好的吗?”
电话那头的沉默,成了赵大爷心头最沉的石头。他躺在床上,眼里全是焦虑与期盼。
望着破旧冷清的房屋,赵大爷的眼里写满了无助。面对女儿们之间的僵局,他最终选择将三个女儿起诉至重庆市大足区法院三驱法庭。然而,案件刚受理,就遇到了难题——三女儿拒接电话,应诉文书送不出去,先行调解工作寸步难行。
“赵大爷的护理一天都不能等,必须尽快启动跨域协作机制。”大足区法院法官语气坚定。
2024年12月,资阳中院、重庆市大足区法院、安岳县法院共建“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旨在以区域“无讼”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平安建设。机制迅速启动,一封协助函发往安岳县法院。
一次走进家门的调解
“虽然人不在家,但她公婆在,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他们联系。”安岳县法院的法官在接到协助请求后,立即行动起来。
几经辗转,三女儿的公婆终于与儿媳通上电话。电话那头,三女儿声音哽咽,起初满是委屈和推脱:“我不是不想管我爸,可我这边一大家子,孩子还小,实在是抽不开身,我也难啊……”
与此同时,调解员也陆续联系上另外两个女儿和女婿。电话里,姐妹间的隔阂与抱怨一时难以消融。经过两地法院法官和调解员连续数日、反反复复的电话沟通,一次次耐心倾听各方苦衷,一遍遍从法理与亲情两方面进行疏导,三方终于同意接受先行调解。
考虑到赵大爷行动不便,两地法院决定把调解现场“搬”到他家。资阳中院、安岳县法院、大足区法院的法官,连同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和基层组织的干部,齐聚赵大爷家中。
调解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法官没有简单地宣读法条,而是坐在赵大爷身边,如同拉家常一般,从老人养育三个女儿的不易,说到如今天伦之乐的期盼。“父母养我们小,我们养父母老,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更是血脉亲情最朴素的回报。”法官语气温和,却字字铿锵,每一句都敲在在场子女和亲属的心上。
经过一番入情入理的耐心沟通,尤其是法官点明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法律后果,以及血浓于水的亲情呼唤后,电话那头远方的三女儿,态度终于从最初的为难和回避,转变为理解与承担。她委托公婆全权处理。
“三妹虽然人不在这里,但心里一直是牵挂着家里的,她也有她的难处,现在想通了。”调解员话音刚落,三女儿的公婆便走上前,将厚厚的一叠现金郑重地交到赵大爷手中,“这是三妹补偿之前没能尽孝的8000块钱,下个月的800元护理费,她也提前付了,往后都会按时付。”
一场融法于理、寓孝于情的调解,在法官的艰辛努力下,终于驱散了家庭的阴霾。赵大爷颤抖着手接过赡养费,原本无助的眼神渐渐湿润,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久违的欣慰。
一幅“无讼”新“枫”景
调解结束后,两地政府、法院、司法所、基层组织的代表齐聚大足区铁山镇“胡家大院”,共同签署《省际边界协作协议书》,围绕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纠纷联调等机制达成共识。
“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正成为川渝边际践行“枫桥经验”的生动样本。从党建共建到文旅融合,从生态保护到基层治理,两地司法协作不断拓展外延——“5G车载文旅巡回法庭”开进了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金丝楠木生态司法保护基地”守护着5万余株野生金丝楠木,“资足红纽带”党建品牌凝聚起跨域协作合力……
打造“资足无讼·跨域协作示范区”是资阳法院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矛盾纠纷源头治理战略部署的生动司法实践,也是深化区域协同治理的重要创新举措。未来,资阳法院将继续以“无讼”示范区建设为支点,撬动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整体提升,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