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3+N”大格局 让平安直达社会“末梢”

  
2021-10-27 11:41:42
     

 

  大竹县积极整合资源,激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大竹县委政法委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3+N”大格局模式,建立健全联动互助机制,探寻创新阵地品牌,打造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新时代“枫桥经验”。
  
  创建平台 织多元交互格局
  
  大竹县现有在册社会组织 321家,其中社会团体101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20家,涉及综治、司法、社会、民政、教育、经济、卫生、交通、文体、科技等诸多领域,从业人员遍及各行各业。大竹县委政法委统筹主导以县法学会、县综治工作协会和县反邪教协会(以下简称“三协会”)为主体,协调全县320余个社会组织参与到助力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中来,形成了政法专业队伍与社会组织融合互动的工作格局,构建出社会组织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3+N”大格局。
  
  “三协会”引领表率、协同联动,为全县320多个民间组织深度参与市域社会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参考,形成了既有独立自身行业特点又协作共进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例如,卫生健康类协会组织志愿者开展精神障碍患者日常照料管理、留守老人儿童免费健康体检等活动,又参与到矛盾纠纷化解、诉访源头治理、文明劝导员等综治文明建设中来,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构筑政法专业队伍、专业社会组织、社会志愿者队伍相结合的基层治安防控网络,将社会组织专业力量和社会志愿力量作为政法专业队伍开展平安大竹建设的有益补充,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效破解该县基层政法力量不足瓶颈,打造“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缝隙”的服务管理网格体系,让市域社会治理直达社会“末梢”。
  
  协会整合“七类平台”,打通技术壁垒,大力推动视联网落地大竹,将“天网”“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综治网格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职能部门管理平台、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等“七类平台”数据接入综治中心,实现更加快捷有效的治理资源调度利用,形成“一站式”指挥平台,为快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构建机制 引领常态化治理
  
  构建五项工作机制,强化互联互动。建立组织协调机制。县委政法委专人负责统筹指导工作,“三协会”牵头,320余个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上下联系、信息沟通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工作格局。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制定各社会组织协同配合、协调联动等制度,确保工作推动有力有效。建立督导考核机制。成立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专项督导组,制定《大竹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星级示范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定期不定期对各地各部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情况进行指导、督查,确保任务按期高质落实。建立问题解决机制。制定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重大疑难问题联席会商制度,及时汇集形成解决工作困难和问题的合力,保证推进工作的“中梗阻”及时被消除。截至目前,已召开联席会议3次,解决有关问题11个。建立追责问责机制。政法机关会同县纪委监委、县委组织部联合制定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追责问责制度,对工作不力、效果不好的,根据严重程度予以约谈、诫勉谈话、书面检讨直至组织调整。
  
  构建“五常”研判机制,大竹县平安建设暨市域社会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健全定期研判预警常态化、重大事务会商会办常态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常态化、涉法涉诉联合介入常态化、合法权益联动保障常态化等机制,着力集成构建政法系统引领下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交流和服务畅通体系。截至目前,通过社会组织介入排查各类行业隐患80余处,化解营运车辆争抢客源、共享单车入驻等重大行业纠纷3起,帮助销售因疫情滞销农产品30余万单,总价2000余万元。切实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反应诉求,协调解决问题和困难,维护其合法权益,真正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作用。
  
  建立激励督导机制,强化社会责任。把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列入社会组织管理重要内容,通过年度抽查检查、等级评估、评先选优等方式帮助社会组织完善自身建设,引导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调动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完善社会组织实绩考核机制,严格实行年审制度,对运行不规范、工作无实效的组织及时予以清退注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大竹县对各类行业协会等团体组织开展了一次集中“体检”,清理注销各类组织20余个,现有320余个社会组织运行规范。
  
  打造品牌 让平安直达“末梢”
  

  实施“三社”阵地创品牌。不断整合全县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社工、志愿者等服务资源,引导更多群众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建立一个整合包容、相互支持、参与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丰富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分激发基层组织的智慧和活力。截至目前,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为导向,精心设置“三社联动大众行”品牌服务项目,在全市率先成立了“三社联动服务中心”,建立了相关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协商与合作,统筹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搭建基层组织在全县已建成乡镇(街道)级“三社联动”社工服务站6个、村(社)级服务站38个,并预计在3到5年时间里,实现“三社联动”服务全覆盖。促进互惠、互助,培养相互关怀的社会美德,促进社会归属感的构建,有力地推动“三社联动”合作共治。2017年以来,共引导100余家社会组织参与,发展社会组织“三社联动”社区服务站34家,开展各类活动百余场,服务社区居民超10万人次。
  
  突显适时专项行动创品牌。协调推动全县320余个社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在各自领域助力平安建设和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其中:社会组织综治工作协会创新实施“党建引领先锋行、诚信治理规范行、扫黑除恶常态行、三社联动大众行、矛盾调解前置行、儿童关爱呵护行、助力脱贫圆梦行、宣传教育普及行”等社会组织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八大行动”获得省市政法领导高度赞扬;县法学会融入市域社会治理的“2343模式”得到各级领导的肯定;县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相伴在皂角山下”护航未来易地搬迁贫困户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获得省妇女儿童项目大赛二等奖;社会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圆梦行动得到各级媒体关注和报道。
  
  抓实“五类”服务,履行社会责任。有效融合社会各阶层力量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并定位赋能,汇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引导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助力脱贫攻坚”“创新社会治理”“关爱弱势群体”“助力四城同创”“参与应急响应”等五类社会服务。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县各社会组织充分发动社会募捐,通过各种渠道累计捐款捐物已达1200万元以上,同时,社会组织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发挥业务专长和行业示范引领作用,为企业、群众提供服务达6470余件次,涉及60余万群众,帮助销售疫情滞销农产品2000余万元。张伟 肖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