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文军 本报记者 唐万贵 文/图
在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记者于近日走进攀枝花市委政法委结对帮扶村盐边县鱤鱼彝族乡新建村(因行政区划调整,现为渔门镇龙胜村新建组),亲身感受攀枝花市委政法委等帮扶单位5年来带给该村的“蝶变”。
走进新建村,经过平整宽敞的通村公路,可直达村委活动中心。沿途散发着阵阵清香的青花椒,是帮助村民们鼓起腰包的重要经济农作物。楼顶飘扬着鲜艳五星红旗的村委活动中心大楼矗立在山间,是全村的重要活动开展地,更是全村脱贫攻坚的“堡垒”。几年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种养产业发展、“星级农户”评比等务实举措,新建村的31户贫困户不仅鼓起了钱袋子,树立了农村文明新风貌,更增加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希望。
新建村位于盐边县北部,地处高山地带,平均海拔高度1600米,分为龙家坪组、丫雀树组、新田榜组3个组,91户农户422人中共有贫困户31户144人。攀枝花市委政法委负责对口帮扶新建村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以党建为抓手,“星级农户”评定、法治平安建设和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为重点,着眼于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大局,坚持从细处着手,从实处着力,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帮扶路径,使扶贫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实现了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循序渐进的整体配套帮扶模式,取得显著成效。
基础设施+产业扶贫找准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4月21日,攀枝花市委政法委组织13名帮扶责任人,深入新建村贫困户家中,一户一户走访调研。大家采取“五看法”,查看“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情况。
自2015年以来,攀枝花市委政法委联合其他帮扶单位,根据新建村实际,先后制定出台了《新建村脱贫攻坚整村规划》《新建村脱贫攻坚分户规划》等方案,签订《帮扶责任书》,攀枝花市委政法委14名干部结对联系贫困户,下派了张成龙、张磊两任新建村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常年下沉一线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脱贫的动力在于增加“造血”功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是增强“造血”功能的重要途径,瞄准两项脱贫致富“金钥匙”,攀枝花市委政法委联合各帮扶单位积极协调资金、申请项目,为新建村搞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养产业。近年来,新建村完成10公里主要村公路硬化和9公里产业路,打通产业和村民出行通道;新建改建维修水管管道3000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并落实农网灌溉项目;完成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和3个自然村的公厕建设及便民桥工程;协调一对一助学帮扶资金,捐赠各类书籍。
根据新建村辖区实际,积极帮助发展青花椒、烤烟、核桃、高山土豆、桑蚕、中草药等种养产业。截至目前,新建村共有青花椒1600余亩,核桃400余亩,烟叶80余亩,高山土豆、野猪等特色种植养殖100余亩、200余头。2018年度,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000元以上,较2017年度增长22%;2019年度,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00元以上;2020年度,该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7000元左右。
2017年,新建村31户144名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600元以上,该村和该村贫困户均达到了退出标准,顺利通过了省、市、县验收考核和第三方评估。
2019年,新建村农副产品“野生毛菇”大量上市,攀枝花市委政法委联合帮扶单位积极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以购代捐、温暖帮扶”活动,共购买“野生毛菇”160余斤价值1.6万元,新建村31户脱贫户每户增收600余元。“以购代捐”帮扶模式既解决了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题,提高了贫困户收入、助其增收致富;又解决了农民与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的难题,打通了从土地到餐桌、从生产到消费的直通车,带动了贫困户依靠自己双手勤劳脱贫,搭建了政法委干部扶贫的爱心帮扶平台,建立了市场与农户的有效对接机制,实现了帮扶单位、机关干部和贫困户各取所需的可持续良性互动,增强了扶贫攻坚从传统“输血”帮扶模式向持续“造血”模式转变,激发了贫困群众“我要脱贫,我要致富”的内生动力。
大力开展教育帮扶为贫困村孩子插上“翅膀”
“大家在家里要注意通风,出门要带上口罩……”今年伊始,还是一名护理专业学生的杨庆妹积极投入到了全村的战“疫”工作中,宣传防疫知识、填写基础数据、测量村民体温,用行动回报社会。
杨庆妹一家人住在新建村龙家坪组,她的父母靠在渔门镇周边打零工、务农把3个女儿养大,勉强维持着生计。2018年,大女儿杨庆妹考上了攀枝花学院,享受到了2018年度教育帮扶资金1800元,为了支付学费,家里已花光所有的积蓄。2019年,二女儿杨庆容考取了巴中职业技术学院,三女儿杨庆学考取了攀枝花经贸旅游学校,望着两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一家人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关键时刻,“第一书记”张磊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喜讯,告诉他们国家对贫困学生每年可以申请8000元贴息贷款的相关政策,还通过攀枝花市委政法委帮扶新建村的教育扶贫项目,为两个女孩申报了每人1500元的教育助学金,并第一时间通过“雨露计划”“大学生圆梦工程”为她们争取更多的教育帮扶。多途径的教育帮扶政策犹如雪中送炭,让刚考上大学和中专的杨庆容、杨庆学两姐妹圆了入学梦,她们一家人紧皱的眉头也终于舒展开来。“现在,能够用我的专业来回馈党和国家对我的恩情,我非常自豪。我目前还是一个正在接受资助的学生,等我有能力了,一定要将教育帮扶‘薪火相传’。”杨庆妹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决心。
自2018年9月以来,新建村针对全村在读和当年考入全日制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开展教育帮扶项目,按照学历学制高低,给予一次性资金帮扶。截至今年4月,该村46名学生共享受教育帮扶资金7.96万元。
除此之外,攀枝花市委政法委还积极动员爱心企业参与扶贫开发青少年公益活动:动员攀钢集团钢钒有限公司提钒炼钢厂的爱心人士,为新建村16户贫困户子女送去每人每年1000元助学金,结对帮扶直至高中毕业;对接团省委资源,建立“神华爱心书屋”,为新建村学生就读的龙胜小学捐赠919册图书,价值2万余元;积极争取社会资源,今年1月8日,团市委及爱心志愿者赴新建村开展“壹家人温暖攀枝花”温暖包发放活动,为新建村的35名贫困小学生送去了爱心温暖包,价值2.8万余元,其中包括棉衣、棉鞋、围巾、书包、玩具、学习用具、防冻用品等12项物品。
开展智力扶贫多措并举摆脱“精神贫困”
2018年以来,攀枝花市委政法委帮助指导新建村开展了“星级农户”评选活动,对在勤劳致富、生活卫生、移风易俗、诚信、文化、孝老等方面具有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的文明家庭,给予表扬和奖励,引导新建村农民群众自觉适应新时代、树立文明新风尚,切实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为充分树立‘贫穷要靠自己,勤劳才能致富’新观念,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内生动力,我们在新建村通过‘我脱贫我光荣、我卫生我光荣’‘星级农户’评选等活动,以及各种会议、标语及宣传单、入户宣传等多种途径,重点宣传扶贫重要性、脱贫致富典型和广大贫困户直接受益的扶持政策,使扶贫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贫困户致富信心,引导他们通过自身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切实解决‘精神贫困’之源。”攀枝花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近年来,针对部分农村家庭和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该村制定了《新建村“星级农户”评选工作方案》和《新建村“星级农户”评选细则》,把党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相结合,对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计划生育、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发展生产、个人卫生、环境卫生、室内卫生、饮食卫生、卫生知识等17个项目,进行分数量化。通过对现场进行照相、评审委员会现场评比以及现场评分,评选出典型家庭在全村进行公示宣传,并通过帮扶单位提供的帮扶资金进行物质奖励,使自立自强、友爱互助、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的传统美德蔚然成风,着力实现“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形成人人向上向善、遵守村规民约、家家思进、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促进村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精神面貌的改善。
2017年,在攀枝花市委政法委等帮扶单位的大力帮扶下,新建村村级党组织活动室建设完成,建筑面积250余平方米,广场面积200平方米,配备了图书室、会议室、广播室、少儿活动中心,为党员学习教育、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开展便民服务和活动提供了场所。2018年,新建村被评选为县级“四好”平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