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坚持把法治作为未来发展核心竞争优势

  
2021-01-06 15:24:18
     

成都加快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
  
坚持把法治作为未来发展核心竞争优势


成都市“云学法·云普法+”启动仪式现场 成都市委依法治市办供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赵诗柯 周靖 曾昌文
  
  近年来,成都市加快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和法治环境,泸州市全力推进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泸州,探索出了一些全面依法治市创新性、典型性的实践做法。今日,本报聚焦两市依法治市工作,深度解读两市在全面依法治市进程中的亮点举措。
  
  ●成都市出台了全国首部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
  
  ●成都市在全国首创设立不予处罚、减轻处罚和从轻处罚“三张清单”,整理编制不予处罚事项410项,减轻处罚事项315项,从轻处罚事项590项
  
  ●成都市建成全国首家跨区域、跨部门的市级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成都市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创新涉案财物管理开放共治新模式
  
  ●成都市打造的全省乃至全国最大法治产品素材库——“云学法·云普法+”平台启用
  
  连续五次被评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三度蝉联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奖“长安杯”,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城市”,获评“法治政府建设典范城市”“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屡获殊荣的背后,成都从未停下推进全面依法治市的脚步。
  
  近年来,成都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法治建设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加快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体系和法治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是成都市探索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永恒主题。近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强调“坚定用习近平法治思想统揽全面依法治市工作,把法治作为城市长治久安的基础战略工程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优势,不断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提高依法治理能力,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
  
  科学立法
  
  以高质量立法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成都市始终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用好省会城市立法权,聚焦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的主线,紧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加快建设与超大城市治理相匹配的地方法规体系。
  
  面对超大城市治理和基层治理带来的双重考验,成都市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破题,率先在市县两级党委序列单独设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2020年,成都市历时近2年,出台了全国首部以“社区发展治理”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促进条例》,标志着成都社区发展治理工作步入法治化、系统化轨道,将对成都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现代化,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发挥积极作用。据统计,成都市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共有72部,基本覆盖了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多部法规具有鲜明的先行性、先进性和地方特色。
  
  2020年7月,成都市出台《关于完善地方立法机制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健全基层立法联系点、立法协作基地、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参与立法制度,深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行业专家等参与立法工作机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市民的意见建议,不断提升成都市地方立法水平。
  
  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都市立足工作实际,切实加强成德眉资区域协同立法。2020年11月,成德眉资四市人大法制工作机构第一次联席会议在蓉召开,就《成德眉资四市人大法制工作机构联系办法》达成一致意见,并拟以正在制定的《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为契机,在法规起草、审议等各环节持续加强调研沟通协调,推动成德眉资立法工作协同进入新阶段,更好促进成渝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严格执法
  
  以法治政府建设激发市场活力
  
  2020年8月,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蓉欧通园区运营有限公司领取了青白江区首个“审批变承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批复。
  
  “没想到当天就办完了,以前报批还得跑几趟,现在办个事真方便。”公司有关负责人说道。群众的“没想到”得益于自贸区工程建设项目水保方案审批纳入承诺制管理,实现了即来即办、现场办结。这正是成都市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缩影。
  
  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成都市出台营商环境3.0版政策体系,分层分类探索服务审批事项“全域通办”,深化“不见面审批”“最多跑一次”改革。仅在工程建设审批方面,就将审批事项从71项精简为33项。为切实方便群众,推进错时延时服务工作制,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全市村(社区)证明由313项减至3项。
  
  从推行错时延时政务服务到接送学生复课私家车免限行,从宽容管理网约车、共享单车到“违停处罚单”变“温馨提示单”,让市场主体感受到“执法有温度”……近年来,成都市探索包容审慎柔性执法的脚步一直未停歇。
  
  2019年,成都市在全国首创设立不予处罚、减轻处罚和从轻处罚“三张清单”,整理编制不予处罚事项410项,减轻处罚事项315项,从轻处罚事项590项。通过设置合理“观察期”、必要“过渡期”,采取预警提示、实施容缺执法、实行守信激励等具体措施,在严把法律风险、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尽可能为市场主体成长和发展营造宽松环境。政策“活”起来了,城市才更有活力。
  
  同时,成都市推行“双随机、一公开”跨部门联合监管等措施,给执法人员戴上了“紧箍咒”。保证了执法活动合规合法,减少了执法争议,保障了当事人合法权益。
  
  公正司法
  
  以深化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成都司法机关牢牢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成都法院在全国率先探索以办案质效管理中心、办案服务保障中心、内外沟通协调中心为核心的“司法供应链”管理新模式,确保人民法院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不带病出院、都不带病入库”。初步探索形成“全链条式”司法确认、小额诉讼“立、审、执、监”一体化运行、“示范诉讼+”类案解纷和全流程电子诉讼等经验、模式,形成10余项特色亮点,成功打造了新津“全链条式”司法确认模式、彭州“五维一体”小额诉讼运行模式、崇州“六步法”小额诉讼诉前引导机制等改革案例。建成全国首家跨区域、跨部门的市级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成都市涉案财物管理中心,创新涉案财物管理开放共治新模式,全面提升涉案财物管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成都市检察院在全国首创知识产权刑事案件“双报制”工作机制,充分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与公安机关协作拓宽知识产权保护渠道,形成保护合力。
  
  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成立全国首家以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命名的人民法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法院,以及全国首家以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命名的人民检察院——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检察院,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全民守法
  
  以人人参与彰显法治价值
  
  法治不仅是超大城市的标识,也是市民心中的信仰。
  
  成都市成华区长天路是一条宪法主题街区,成都市学习宣传民法典活动暨“云学法·云普法+”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上,由成都市打造的全省乃至全国最大法治产品素材库 ——“云学法·云普法+”平台正式启用,2000余期普法音频、短视频,以及围绕普法开发的H5游戏、图文等产品,以“互动有声”的方式呈现具有成都特色的精品普法节目。
  
  “通过系统打造普法平台,全面提升普法效能,成都正在着力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全国的智能化普法新平台,切实让法治精神助力城市发展,让法治观念融入群众生活。”成都市委依法治市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宪法法律进高校”活动覆盖全市57所高校,西南地区首部“宪法号”地铁上线运营,首创的“社区法律之家”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成都正以普法新路径,布局法治建设新格局。
  
  群众之事无小事,人民调解促和谐。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化诉源治理,不断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持续抓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深入开展平安社区工程百日攻坚行动,平安成都建设稳步推进。
  
  建在平时,用在关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20余万名综治队员、网格员下沉到全市4370个社区、6.3万个小区院落,围绕物业管理、合同履行、劳务纠纷等开展全方位排查调处。建立抗疫涉外法律服务联盟,开展“阻击疫情、法律在线”公益法律服务活动。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发布关于依法严厉打击危害疫情防控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依法查办涉疫犯罪案件,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