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托排队或涉嫌消费欺诈

  
2017-07-21 15:57:53
     

  铁打的套路流水的托 雇托排队或涉嫌消费欺诈


  
  执法人员在饼店进行调查(资料图片)


  
  如今,在网红店铺排队购物已成为一种常态,你可曾怀疑过,这些其实都是套路?
  
  7月14日,有媒体报道,成都春熙路商圈的大科甲巷一家名叫“牛肉油匴”的饼店雇托排队,在20人的队伍里有7人全是托。
  
  7月11日,广州的网红奶茶店MOLE CHHA被曝出每天花费上万元雇托假装顾客排队,以制造虚假人气,吸引真实顾客。
  
  而在6月,一家开在上海的网红奶茶店喜茶同样被媒体曝出开业第一天聘请300多人“假排队”。
  
  有网友戏称:我排过最长的队,全是托儿的队。不得不说,雇托排队已经成为商家们心照不宣的潜规则。
  
  随着一家家雇托排队的网红店铺被曝光,工商部门也已介入调查。
  
  有律师指出,经营者掩盖销售的真实情况,使消费者错误地信赖商品品质并进行消费,本身是一种消费欺诈行为。同时,餐饮界业内人士也呼吁,针对餐饮商家找托排队这种乱象,餐饮协会应建立业内诚信档案,制定黑名单。
  
  ●起底 心照不宣的隐秘生意
  
  雇托排队无疑是商家与“黄牛”之间隐秘的生意,眼下已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一方面,商家通过弄虚作假的印象管理,来提升“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对商家的信任,从而达到促销或吸引加盟的目的;另一方面,参与假排队的“黄牛”也赚得盆满钵满。
  
  据媒体报道,在排队充场产业链的上端,比较大的“牛头”甚至注册了文化传播公司,他们手上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并以赚取差价盈利。当与需要宣传的店家签订合同之后,大领队向店家收取每个排队人员每天130元左右的工资,但实际到了“托”的手里,每人只有40元到60元,也就是说,这些中介拿走了这笔生意中的一半收益。
  
  对应的,店家的成本也不小。但相较于投放广告,排队营销可以直达受众,与媒体广告投放相比价格也较低,因此,商家更愿意花钱雇托排队。当雇托排队成为一笔划算的投资,一些商家自然乐此不疲,让雇托排队成为心照不宣、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铁打的套路流水的托,跟传统餐饮店都立志要做百年招牌不同,网红餐饮店玩的是“快闪”游戏,蹭一下流量,炒作一番,赚一把就走。”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商家雇人排队造假除了想打开销路、提升销量,还有一部分是想造假骗加盟商加盟,赚取不菲的加盟费,实现“赚一把就走”。
  
  ●声音“假象”还能火爆多久?
  
  如今,制造一个网红餐饮品牌似乎变得越来越容易。只要有充足的资本在前期烧钱,就能打造一条网红制造流水生产线。但这样的套路究竟还能火爆多久?如果还有资本投入到其他奶茶、糕点品牌上,造成恶性竞争,网红餐饮品牌有几家能支撑得下去?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于一些新开的网红店而言,品类及品牌都较新,缺乏品牌积累,通过雇托排队的方式,可以制造一种供不应求的“假象”,并在短时间帮助店家快速积累人气,但从长期来看,随着消费者好奇心的殆尽,过度营销反而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关键还是要靠产品说话。“雇托排队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对其他商家形成了不正当竞争。”有评论指出,在一个谁走红都不意外的时代里,注意力来得快消散得也快;如果做不到名副其实,网红商家只能在大浪淘沙的市场竞争中迅速爆红又迅速没落甚至消失。
  
  ●观点
  
  律师:或涉欺诈应积极举报
  
  “经营者利用交易信息不对称等,通过人为制造众人排队现象,营造一种产品受大众欢迎、生意繁荣的假象,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和从众心理获取好的口碑和利益。从法律上讲,这属于一种消费欺诈行为。”有律师指出,经营者通过掩盖商品销售的真实情况,欺骗消费者使其错误地信赖该商品品质并进行消费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消费欺诈。
  
  同时,该律师认为,如果经营者将托儿送回的“产品”故意二次出售给消费者,则严重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相关部门应依法追究经营者相关责任。如果经营者二次销售的“产品”给消费者身体健康和安全造成损害,则涉嫌违法行为。
  
  工商部门也表示:商家雇人进行排队诱导消费者消费,属于欺诈行为。市民遇到这样事情要积极举报,商家行为是否涉及违法,需要进一步核实。
  
  业内人士:建立诚信档案
  
  餐饮评论员姚学正在谈及雇人排队对餐饮行业的影响时提出了三点看法:首先,这种现象会对真正优质的餐饮品牌造成冲击;其次,会导致行业误判,“餐饮行业竞争大,顾客容易受到其他人排队的影响进而选择,这种现象往往导致顾客选不到自己心仪的店”;再次,这种现象损害了餐饮业的诚信度。
  
  姚学正认为,餐饮行业吸引顾客靠的不应该是这种街头排队潮,而是应该回归餐饮的本质,靠产品质量、产品性价比来说话。针对餐饮商家找托排队这种乱象,他呼吁餐饮协会应建立业内诚信档案,制定黑名单。同时建立品牌门槛,保护良好品牌,防止不良竞争对其造成冲击。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