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拿“知识产权流氓”怎么办?

  
2017-04-19 09:21:57
     

  披着维权外衣 干着职业碰瓷

  该拿“知识产权流氓”怎么办?

  伪造微信商标权益证明和马化腾签名、抢注NIKE商标投诉官方旗舰店、建立知名品牌虚假官方网站投诉商家图片侵权……

  近年来,保护知识产权愈加受到社会重视,对侵犯知识产权的惩戒力度也在日渐加码,却不想让某些人发现了“商机”。通过故意虚假陈述、伪造凭证和恶意抢注商标等方法,一些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对合法商家发起大量恶意虚假投诉,超过百万电子商务企业的正常经营遭受影响。

  这些“知识产权流氓”公司给商家和品牌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大量占用并浪费平台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人力、物力投入,更是对市场公平秩序的严重破坏。为此,专家建议,打击此类“知识产权流氓”,一方面得由电商平台完善投诉机制,加强恶意投诉的筛选甄别;另一方面,法律上也应尽快制定出配套方案,追究恶意投诉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资料 利用恶意投诉牟利

  “知识产权流氓”与正常的知识产权维权不同。合法的知识产权维权,是某一知识产权的合法持有者,对非法使用自己品牌、商标、设计等知识产权的个人或公司进行正当合理的投诉,以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而一些职业的“知识产权流氓”,没有实体的买卖或企业,只有一个空壳公司。利用故意虚假陈述、伪造凭证和抢注商标等方法,通过恶意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对合法商家发起大量虚假投诉,造成商品下架乃至商家被迫关店,超过百万淘宝卖家的正常经营遭到严重影响。在一些经销商的操纵下,此类公司成为经销商私下合谋打击对手的黑色工具,利用投诉机制达到渠道和价格管控,实现暗箱操作下的利益分配。同时大量“知识产权流氓”也以此胁迫商家收取保护费。

  2016年7月,天津市一对梁姓兄弟因利用电商平台知识产权维权机制进行恶意投诉、敲诈近百名淘宝卖家,被警方以敲诈勒索罪刑事拘留。兄弟两人假冒厂家注册域名,在网上建立“官网”,并利用该虚假官网,以淘宝商家盗用其“官网”图片为由发起知识产权投诉,不少淘宝商家为了避免销售损失,按照梁某兄弟的要求缴纳了1000元至30000元不等的“授权费”。据警方初步统计,短短2个月内,就有98个商家,被梁某兄弟敲诈。

  与梁某兄弟相比,一些“知识产权流氓”公司更为恶劣。这些公司对合法商家发起大量虚假投诉,造成商品下架乃至商家被迫关店,不少卖家的正常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另外,进行大量虚假陈述、滥用“通知—删除”机制也是此类公司骚扰胁迫众多商家的通用手段。

  ●回应 电商封杀“知产流氓”

  不久前,因屡屡对商家进行虚假投诉,杭州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被阿里巴巴集团“封杀”。阿里巴巴集团宣布,在全平台停止受理该公司代理发起的知识产权投诉。

  据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统计,2016年阿里巴巴平台总计发现有恶意投诉行为的权利人账户5862个,近103万商家和超600万条商品链接遭受恶意投诉,造成卖家损失达1.07亿元。目前恶意投诉总量已占到阿里巴巴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接受投诉总量的24%,而绝大部分恶意投诉,来源于各类“知识产权流氓”公司。

  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知识产权保护总监叶智飞表示,正在考虑推出知识产权投诉分层机制,将投诉方分

  为优质、普通、劣质和恶意四类,每一种配置不同的处理机制和资源,并将大幅提高“恶意投诉”的举证门槛,希望通过分层运营减少卖家损失。

  ●观点 法律缺失导致制度漏洞

  法律界人士提出,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是鼓励创新、维护市场公平、激发市场活力,是品牌、商家和市场的保护屏障;而“知识产权流氓”公司恶意利用这一机制,给商家和品牌带来损失的同时,也大量占用并浪费平台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人力、物力投入,更是对市场公平秩序的严重破坏。

  怎样让宝贵的打假资源用在刀刃上,让“知识产权流氓”无处碰瓷。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方超强指出,要根本解决恶意投诉只有完善电商平台投诉机制。

  方超强认为,出现恶意投诉的原因在于平台投诉模式存在漏洞。制度漏洞一方面是由目前法律规范导致,例如现有版权登记简便、外观和实用新型专利仅进行形式审查等原因,导致恶意投诉人取得合法的权利证书较为容易,给恶意投诉的发起提供了土壤。“从有效遏制恶意投诉黑色产业链的角度出发,平台的作用更为重要。”方超强表示,只有平台在设计投诉机制中,完善恶意投诉的筛选甄别,从源头杜绝才是正途。例如一定程度上提高投诉发起的条件,针对商标、专利等权利证书进行网上登记信息查验,针对品牌授权委托书与品牌方核实等。

  除了电商平台建立投诉机制“自救”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呼吁,法律上也应尽快制定出配套方案,包括合格通知(投诉)的门槛设定、恶意投诉行为的法律认定、恶意投诉导致损失的救济性规定以及相应的平台免责措施等等,甚至在恶意投诉达到相当危害程度的时候,建议追究恶意投诉人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