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房屋可以说是继网约车、共享单车之后,又一新型的分享经济模式。既可以促进资源的节约化利用,又能够增加出租者的经济收入,让承租者能够享受家庭般的气氛。
近日,国家信息中心发布《中国住房分享发展报告2017》(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住房分享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6年交易额为243亿元,未来有望达到1000亿元,其中提供住房分享服务的人数约200万,参与住房分享活动的人数估计超过3500万。
有专家指出,住房分享领域在盘活存量房源、增加收入、带动创业和灵活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有网友担心,住房分享目前一些服务标准化还未到达预期,房客入住不需登记身份证,相关监管尚处空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住房分享安全性和合法性受到质疑。
对此,相关人士提出,要解决共享房屋存在的难题,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监管措施,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共享房屋立法的前瞻性,尽早立法并动态性完善立法,培养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
●资料
跟酒店不一样的体验
“分享闲置房屋,可以赚钱还可以认识新朋友,挺好的”,在全球住房分享巨头Airbnb(中文名“空中食宿”)平台上分享自己位于福州西湖家中一个主卧的刘先生如是说。
在酒店和共享房屋之间,房客“陆小平”体验之后说,共享房屋和酒店不一样,有浓郁的家庭气息,同时能够感受当地淳朴民风,品尝当地美食等,有很棒的旅居体验。
国内住房共享平台小猪短租创始人陈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有很多闲置房源并没有人住,这是房屋分享能够产生的基础;房屋分享还有极强社交属性,在房屋分享的过程中,房主和房客之间还能产生互动,经验的分享、情感的分享、知识的分享,等等,这些都是房屋分享经济的附加价值;同时能很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比如做饭、洗衣、聚餐、在客厅看电视等。
今年初出台的《关于促进移动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明确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租房、约车等分享经济新业态纳入政府重点培育和引导的方向,住房分享逐步受到政府决策层的关注。
据介绍,目前国内主要住房分享平台的安全系统建设已日趋完善,包括信息验真、在线交易、入住保障、保险安全、信用记录等方面,基本覆盖了从选房、交易、入住、退租、评价的全过程。如小猪短租提供了房客住宿意外保险和房东家庭财产综合保险;途家等平台企业也定制了相应保险。
●声音
安全性规范性成问题
“共享房屋无疑是对传统住宿行业的巨大冲击,对其管理涉及治安、消防、工商、税务、卫生等多部门法律法规,相比较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房屋涉及的法律法规更多,对执法监管的挑战更大。”有媒体评论,如何保障住宿者的安全,如何有效防止共享房屋不被不法分子利用,都是该新型经济模式必然要面临的难题。共享房屋的安全性、法律性隐患甚于网约车和共享单车。
经济学专家认为,共享房屋,不仅是一种新型业态,也为公众住宿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是对处在创业时期的年轻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减少购房成本;另一方面,它赋予了闲置房间变现的能力,分享的形式突破了传统的生产组织,在法律、税收和社区管理等方面,都对现有体系构成了挑战。
而房屋中介人士则认为,所谓的共享房屋,本质上还是在打擦边球,它缺乏相关部门统一监管、统一运营,也不同于其他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等公共物品有一个明确的运营标准。“房屋是私人财产,拿出来共享,几乎可以认为是日租房换了个‘马甲’。”中介人士表示,大部分房屋中介公司在开展交易时都有明文约束,且经过专业培训,相反,大家对共享房屋更应该多一层思考,比如安全监管、规范约束等如何解决。
●观点
加强立法的前瞻性
“目前,分享房屋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安全难题,保证居住安全,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监管措施,包括公安、消防安全、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应该把它作为新生事物来对待。如何健康规范发展,需要主管部门及早研究,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把它做得更好。”经济学专家认为,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住房分享平台应进一步完善平台内部治理,为公众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同时要深化行业合作,发挥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的作用,住房分享市场要形成一个行业的共识和自律,内部要有自我管理与约束,使整个行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另外,法律界人士分析发现,近些年分享经济凭借互联网优势不仅打破了行业传统,同时也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提出挑战。这些新型经济模式后,因为相关立法工作滞后,各种乱象丛生,要么是相关职能部门缺乏监管依据,要么是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各种新型共享模式徘徊在政策与法律之间。
法律界人士指出,立法的滞后既阻碍了分享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对分享经济消费者的利益造成潜在或现实的危害。当务之急是加强对共享房屋立法的前瞻性,尽早立法并动态性完善立法,培养和引导分享经济发展。“给新型互联网产业创造宽松环境,决不是任其野蛮生长。”该人士说。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