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官员因网站更新不力被问责

  
2017-02-14 10:21:51
     

海南官员因网站更新不力被问责

小题大做还是依法问责?

近日,海南一官员因“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被处以了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这是我国首起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而被问责的案例。此案一经报道立即引发多方关注。一些网友对这一问责大加赞赏,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样的处理可能“小题大做”了。对此,官方回应,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对我国信息公开条例的认识还不足。本报记者采访的专家律师也表示,此类问责机制应当常态化。

回放

官员首度被问责

据媒体2月7日报道,海南省儋州市商务局局长董海峰因为“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被处以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公布的2016年第四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情况,虽然全国已有几百个不合格不达标的政府网站被通报,但这是我国首个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而被问责的案例。

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9-10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16年第三次全国政府网站抽查,并对各地区、各部门抽查的结果进行了核查和通报。同年11月2日,在海南省被抽查的8个政府网站中,“儋州市商务局”网因存在“首页面长期未更新”的突出问题,被国务院办公厅秘书局通报为不合格政府网站,成为海南省唯一被抽查到的不合格网站。

作为市商务局主要负责人的董海峰负有重要领导责任,其行为违反工作纪律。去年12月6日,儋州市市委决定对董海峰的违纪行为予以立案审查。近日,儋州市纪委也将该案例作为“不干事、不担事”典型案例通报,儋州市委对董海峰予以立案审查。

目前,董海峰分别被处以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儋州市商务局的原网站也已经永久关停,相关内容迁移到省政府门户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中。

一时间,“政府网站不更新、官员首度被问责”的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声音

政府网站应“保鲜”

“官网作为门面,应该成为宣传、沟通的桥梁。”对于此次事件的处理方式,许多网友认为应该点赞,并发声说:“目前,有些政府的官网形同虚设,不及时更新,导致网上的信息过时,一些查询电话也是空号,或根本无人接听,真的很气人!”

另外,也有一些人认为这样的处理是“牛刀杀鸡”“小题大做”,对此海南官方表示,董海峰的处分在党纪和法规上是有据可依的,儋州市商务局官网长期未更新属于“不作为”行为,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相关规定,“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对我国信息公开条例认识还不足”。

针对此事,有媒体评论,政府网站是网络时代政府部门的“宣传栏”和“热线”,首个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而被问责的案例,开了问责的先河,足可见对政府网站建设的重视。此举对类似“僵尸网站”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督促,追究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行为者责任,应成为一种惯例,促使政府网站“保鲜”,成为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法条

政府网站更新不力,违反了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该条例(第4、6、15、35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政府部门行政机关应当维护和更新本行政机关公开的政府信息”“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网站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的行政机关,“由监察机关、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行政机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可见,对于僵尸政府网站,不仅网站要改正,相关责任人也要被处分,于法有据。

观点

问责有必要成常态

对于海南省出现的政府官网不更新、局长被问责这一事件,有学者表示,希望这个案例能开启我国信息公开问责制的先河,通过各种措施使各级政府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

四川省社科院教授胡光伟认为,官方网站作为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渠道,只要办了网站,就应该办好。长期不更新不发挥作用的官网,不仅仅会影响几个部门,更有可能影响整个政府的形象,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对不作为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严厉处分是必要的,有利于‘杀一儆百’。”同时,胡光伟也表示,希望政府部门对于信息公开不力的问责能够常态化。

问责将督促政府响应

“对政府信息公开不力的负责人进行问责,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四川瑞利恒律师事务所律师吴锦熤表示,信息公开是我们国家的重要法律规定,也是普通公民获取相关政务信息、公开信息的渠道,了解政府相关规定、决策的渠道,如果政府在公开信息上不作为,导致普通公民无法获取相关信息,实质上就是一个失职的行为。“目前,各个地方政府都在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电子政务的公开和电子信息的沟通,这件事也会促使各地政府更加积极地应对,督促政府部门以及相关负责信息公开的部门积极履行自身职责。”吴锦熤说。 本报记者梅戈飞本版稿件除署名外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