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揭开了江苏某“服装之都”繁荣背后的黑暗:一些未成年人每天工作15个小时,被没收身份证件……廉价的童工被囚困于方寸厂房之间,如奴隶般待遇。被曝光的童工,都是十来岁,他们的归宿本应该是课堂,而不是工厂。专家指出,真正要妥善安置童工,不是把小作坊的工头抓起来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
近日,有媒体发布了一段名为《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的视频,曝光了常熟服装城附近一些小作坊存在雇佣童工现象。曝光当日,常熟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要求公安、人社、市场监督等部门会同属地政府连夜开展拉网式突击排查行动。目前,涉事单位均已经进入人社部门立案调查阶段。
有专家指出,使用童工如果止于打击,而不挖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不清理童工生存环境的灰色土壤,就无法从根本上杜绝童工现象。
◎背景
童工多来自贫困地区
《实拍常熟童工产业:被榨尽的青春》视频,展现出服装作坊集生产、住宿、食堂于一体,条件恶劣、设施简陋。在一楼,堆积如山的布料与烧火土灶近在咫尺;在楼上,则是五六人一间的上下铺群居宿舍。工作时间则是每天从早上7点30分到晚上11点左右,一个月至少干活28天,活干不完就得加班,只要不听话,还会挨打。“打一顿,干活快得很……”
自2012年以来,江苏省常熟市共查处使用童工案件107起,涉及使用童工211名,对相关单位共处罚款300多万元,从中固然看出监管部门并未容忍童工现象存在,也可反衬出当地童工较为常见,绝非孤例。
明亮教室与血汗工厂的选择题似乎并没有多难。在一些贫困山区,长辈们似乎已经确认年轻人“不读书就打工”是无需讨论的固定模式,更何况读书还要花钱,而外出打工,虽然未必能赚多少钱。此前曾有媒体调查,我国西南山区有一些人对童工的态度是:“出去打工至少能吃饱饭,为什么不让出去?”有的童工也说:“外面打工的日子再艰苦,也总比在家里受穷受苦要好得多。”
◎链接
新“读书无用论”产物?
根据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104.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4.1%。但在一些中西部地区,辍学率尤其是初中辍学率回潮问题较为严重,这就是童工问题出现的市场基础。
按照《义务教育法》,家长作为监护人必须送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如果家长拒绝送孩子上学,应依法追究家长责任;不能因为家长不负责,教育部门和学校就心安理得地推脱责任。由于农村孩子流动大,认定辍学不像以前那样简单。在中西部一些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蔓延,有家长认为让孩子读完义务教育没啥用,还不如早日去外地打工挣钱。鉴于乡村教育质量低,很多家长认为升学无望,也就不愿让孩子接受教育。在云南、贵州经常会看到“读完初中,再去打工”“不读初中,愧对祖宗”的宣传语,可见初中辍学打工问题对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普九”的实现,我国已经取消统计义务教育辍学率,不再以此作为考核地方教育的指标。童工现象其实暴露出义务教育的辍学问题,这需要引起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要科学合理布局学校,给学生上学创造便利,并对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普法宣传,紧密跟踪学生的学籍信息变化。随着我国开通全国中小学学籍信息平台,政府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做到跟踪每一个学生的入学、转学情况,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声音
这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
使用童工于法不容,从法律层面看,不论是《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劳动法》《教育法》都有明确规定,应该依法打击这一现象。但是,不挖掘背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不清理童工成长的灰色土壤,就无法从根本上遏制童工现象。
从道德层面看,这些十四五岁的孩子,应该坐在教室里读书才对,怎么能出来挣钱呢?更何况,我国法律是明确禁止使用童工的。但对于那些孩子来说,除了丢工作之外,究竟还能意味着什么?所谓“妥善安置”,最终不就是把他们送回老家么?可是然后呢?他们会接着去读书,还是接着换个地方打工?
所以,童工问题不只是一个道德问题,他们只是想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摆脱贫穷,给自己找一条出路。因为法律禁止使用童工,那些不想读书的农村孩子,找不到更好的打工机会,只能去条件很差的小作坊,正规企业都不敢要他们。
一件事情简单从道德层面来否定很容易,但是对被“解救”的童工来说,他们失去了工作和收入,他们又得回到山村里的贫寒生活,干那些不能挣钱还更加辛苦的农活。因此,真正要妥善安置童工,不是把小作坊的工头抓起来那么简单。重要的是,这些孩子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需要政府、社会制度化的长期关心。
本期作者 晓武 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