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漫画作者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逃学旷课、接触不良少年、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网络沉迷相互叠加,既是当代未成年人犯罪带有普遍性的前兆,也是他们走向犯罪的重要原因。”有专家认为,现在很多父母价值观扭曲,为了打工挣钱却忽视孩子教育监管,犯罪的虽是孩子,却意味着首先是负有第一监护责任的家庭,以及社会、学校对他们的监护教育都失败了。
2016年9月12日发表的《中国司法领域人权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指出,我国未成年罪犯占全部罪犯比例逐渐下降,2015年下降到3.56%。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调查表明,虽然未成年犯占刑事罪犯总数比例逐年下降,但在某些地区,由于家庭不断迁徙,90%未成年犯罪系“外地人子女”。
有专家表示,我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家庭监护严重缺失。因此,建议启动《父母养育法》立法调研,立法细化父母监护责任制度。对未成年人犯罪,监护不力的其父母也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资料
犯罪成因:多与家庭因素有关
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显示,未成年犯的犯罪年龄以15~17岁为主,接近70%,未成年犯犯罪类型中,抢劫罪占36%,故意伤害罪占33.3%,盗窃罪占17.8%,强奸罪占8.5%,故意杀人罪占8.5%,贩卖毒品罪占2.7%。调查数据显示,未成年犯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占比分别是30%,其中因为家庭变故导致犯罪的比例很高。
如相比成年犯,未成年犯的单亲家庭比例更高,为14.3%,仅36.3%的未成年犯在入监前能和亲生父母长期生活,35%的未成年犯认为人生最大幸福是有温暖的家庭;19.2%的未成年犯其家庭成员有犯罪记录;针对学习成绩不好、网瘾等问题,22.5%的未成年犯父母选择打骂等简单粗暴方式应对,14.3%的父母采用了不管不问的忽略方式。
同样是来自此研究报告的数据:由于父母经常迁徙和监护不力,86%的未成年犯有辍学情况,其中79.6%辍学时间超过3个月;不良行为居前几位的是逃学、玩网络暴力游戏、打架斗殴、吸烟(有瘾)、夜不归宿和与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而逃学的平均年龄为11岁,和社会不良青少年交往的平均年龄为12岁;近67%的未成年犯入监前以上网聊天与玩游戏为主要业余活动,21.4%的人主要业余活动是赌博。
◎链接
调查:不断迁徙中的青少年犯罪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研究重点更多地转向与未成年人犯罪有关的社会和家庭背景问题上。2015年发布的《涉案未成年人家庭监护状况调查报告》显示,涉案未成年人中至少有55.52%的人因为家庭成员未共同生活,或者居住地不确定,父母经常流动,未受到监护人或照管人的管教。
留守儿童与青少年违法的关系越来越受到法学界关注。调查表明,许多大城市里的未成年人犯罪基本都是这批孩子。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在广东某地调研结果表明,当地青少年犯罪90%都是外来人口,有专家称,“现在这些孩子的居住地不确定,父母经常流动,所以移动中的青少年犯罪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许多不良行为青少年走向犯罪都有一个类似的轨迹,那就是父母居住地不断变化,加上一些地区的入学政策限制,导致一些孩子辍学,然后交往不良青少年,然后就是经常上网打游戏、抽烟喝酒,直到打架斗殴、抢劫犯罪。在家庭不断迁徙的过程中,实际上他们已经游离于家庭、学校之外了,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父母及专业人士有效干预的话,有可能把他们从犯罪边缘挽救回来,对父母居住地经常变换的并且具有不良行为的问题青少年,必须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道防线重点预防,精准预防。
◎观点
青少年监护:法律宣示性强于实践性
“所有的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人的问题是其早年的问题”,早年的问题在于家庭。呼吁出台《父母养育法》以及针对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的程序法。这是依法治理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专门的未成年人法律仅有《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宣示性强于实践性,具体操作和落实有一定的困难。《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未成年人案件刑事诉讼特别程序,但还很不完善。在司法实践层面上,人民法院已经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少年司法方面的工作制度机制,但很多还没有上升为法律规定,应该出台《父母养育法》。
“《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当于是未成年人的‘小宪法’,它解决的基本的理念和保护的原则,但其中提到的家庭、学校、社区、法律等保护都没有程序法应对。”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会长李玫瑾认为,只有把保护程序设计得严密一些,才能构建一个保护未成年人的网,重视完善法律体系是预防青少年犯罪最好的方式。《父母养育法》应该明确父母第一监护人责任,未成年人犯罪,父母也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本期作者 晓武 钟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