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和药店买不到的廉价药,却能在黑市上高价买到。尽管国家已经出台定点生产、提高廉价药价格等政策,但是因为监管缺失,未能挽救廉价药的消失命运。有专家呼吁,拯救正在消失的廉价药,已成了政府刻不容缓的重大民生课题。
近年来,很多被长期临床应用证明能治病、治好病的廉价小药正在以每年几十种的速度消失,患者们往往是跑遍了医院和药店也买不到急需的救命药。不过,在黑市上黄牛往往开出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这些救命药为何能在黑市上出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专家认为,廉价药断供考验政府的责任担当和治理能力,政府责无旁贷,庞大的低收入患者群体因廉价药的消失而遭受病痛之苦乃至生死威胁,拯救廉价药,政府监管不能缺位。应该出台规范性文件,破解廉价药的生产流通困居。
◎背景
10元救命药炒到上万元一支
一盒治疗罕见的婴儿痉挛症的注射用促皮质素(ACTH)正常零售价只要7.8元,但在很多家医院却难觅踪影,而“黑市”上的售价竟超过了4000元。即使是这样的“天价”,由于药品本身的稀缺性,也仍然不容易买到。ACTH在国内只有上海的一家药企生产,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原本适用于活动性风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胶原性疾患。
还有一种用于心脏病手术的必备药品硫酸鱼精蛋白,正常价格10元一支,由于原料稀缺、利润太低、市场需求量小、厂家没有生产积极性等,经常发生断货。在一药难求的情况下,已经被黄牛贩子炒到了上万元一支。
除了上述两种药品,还有平阳霉素、放线菌素D等“救命药”频频出现药荒,导致手术延迟、抗癌治疗中断,不少患者因此错过了最佳抢救期、治疗期。随之产生的则是黄牛市场等乱象的出现。
今年3月份,国家卫计委发出通知,对临床必需、用量小、市场供应短缺的药品实施定点生产。名单目录中包括多次发生断货的放线菌素D注射剂、促皮质素注射剂、硫酸鱼精蛋白注射剂、盐酸平阳霉素注射剂等16种廉价短缺药,国内两家企业陆续恢复生产硫酸鱼精蛋白注射液。有专家认为,需要政府政策上的规范与支持,才能保障救命药供给的持续性。
◎链接
为何医院廉价药越来越少见?
廉价药,又被称作基本药物,是指能够满足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剂型适宜、保证供应、基层能够配备、国民能够公平获得的药品。
现在医院科室里能见到的廉价药品越来越少,以前常年使用、便宜又好用的小药基本上在药房断货。一家大医院药房工作人员透露,廉价药经常出现厂家停产或者招标采购不上来的情况,有些药品已经处于断货和即将断货的状态。其中,局麻及抗心律失常药品——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北京益民)0.96元/支,厂家不生产了;红霉素眼膏(北京双吉)0.51元/支;红霉素软膏(北京双吉)0.57元/支,无货;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维生素K1注射液(国药容声0.92元/支,辰欣药业0.97元/支)也进不来货了。
在很多医院,廉价药也不是医生的处方首选药。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在工作电脑中检索关键词“叶酸片”,弹出的目录中可选择叶酸品种有好几个,价格从每瓶100元左右的叶酸多种维生素,到几块钱一瓶的国产叶酸都有。但是医生一般都先推荐价格高的品种,除非患者自己点名要,否则是不会主动给她开五六元100片的国产叶酸片的。高价药物的滥用不仅给病人增加了负担,也让本来就不堪重负的社保体系更加艰难。
◎声音
政府应立法规范药物生产流通
医院和药店买不到的廉价药,却能在黑市上高价买到,可见廉价药并非彻底断货,也不是没有市场,而是供应链出现了问题,供需双方未能有效对接,导致廉价药无法正常供应给患者,迫使患者花超出原价几十倍、上百倍的天价购买,医院又因为需求量少而进货少,致使患者面临无药救治的困境。
目前我国药物供应链过长、过于复杂,从生产厂家到代理商、经销商、医院、患者需经过多个流通环节,存在相关信息沟通的延误与不足。因价格低廉,利润太少,没有进货动力,出现供需失衡状况。可见,廉价药供应渠道不畅,并非单纯价格因素造成的,主要是信息不透明所致,加上厂家与患者之间环节太多,患者无法直接从厂家购买药物,才陷入买不到药的困境。
因此,政府有必要制定规范性文件,压缩药物流通渠道环节,将厂家与医院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接,对于需求量较少的药物,医院可以直接从厂家申请购买,实现小批量销售周转,减少在中间环节的积压周期。同时,还要加快放开网售处方药改革步伐,规范医药电商销售处方药标准化,鼓励厂家、医院与医药电商共享信息资源,让患者凭借正规处方,在网上自主购买相关药品,从而解决廉价药的流通困境。
本期作者 晓武 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