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职业闭店人”搅浑预付式消费

  
2024-05-24 11:41:11
     

□ 何勇海

 
  近年来,健身房、美发店、教育培训机构等预付式消费领域频现“跑路”现象,“跑路”后众多消费者无法退费,产生各种纠纷。乱象背后,有不少“职业闭店人”在推波助澜。日前,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审结了一起涉“职业闭店人”清算责任纠纷案件。2023年,“职业闭店人”薛某接手一家瑜伽店后,恶意注销公司,导致原告王某的会员卡内剩余8000多元无法消费,最终,法院判决薛某承担民事赔偿责任。(5月21日《中国青年报》)
  
  所谓“职业闭店人”,是指专门帮商家策划“跑路”的特殊群体,在商家面临关闭或经营不善时介入,采取转移资产、更改经营主体等手段,避免商家承担法律责任并从中牟利。
  
  这种行为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严重侵害。消费者遭遇“预付费陷阱”实属不幸,要么因商家消失得无影无踪而退费、索赔无门,要么只能去经历漫长的诉讼,而“职业闭店人”通过转移资产、提前更换法人代表、减少注册资金、策划活动再次“收割”预付款、闪电“跑路”,帮助一些机构“金蝉脱壳”,让被坑的消费者进一步蒙受经济损失,实在是为虎作伥。
  
  “职业闭店人”通过不正当乃至非法手段帮助企业逃避债务责任,也严重破坏了整个市场的经济秩序。一方面,商家“跑路”的违法成本本来就低,有了“职业闭店人”的帮忙则进一步降低,这恐怕是“跑路”行为在预付式消费领域频发的根源之一。累积起来的社会影响不容忽视,不少消费者对所有预付式消费模式产生怀疑,对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对整个社会的消费环境造成极大伤害。
  
  另一方面,“职业闭店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诚信经营是商业活动的红线,任何企图逾越这条红线的行为都应付出代价。而“职业闭店人”帮助失信、违背商业道德甚至违法的商家卷款“跑路”,赚得盆满钵满,这就严重侵蚀了市场的诚信基础,让那些诚信商家作何感想?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显然是不公平的。当守信者可能吃亏,失信者可能占便宜,谁还愿做那个守信者呢?
  
  由此可见,“职业闭店人”这颗“毒瘤”必须切除。有专家指出,“职业闭店人”目前活跃在灰色地带,暴露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存在不足,给了不法分子钻漏洞的机会。因此,相关部门应考虑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明确“职业闭店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加大对此类行为的处罚力度。还应加强对预付式消费模式的监管,针对特定预付费行业,对于频繁变更法人代表和股权的商家进行重点监控,建立资金监管及信息审查制度,让公司的运营、变更有迹可循。
  
  从事后救济来说,公安机关应考虑从“合同诈骗”的刑事犯罪角度对“职业闭店人”进行打击,以起到警示作用。如果查实闭店前不久仍然搞促销然后“跑路”,明显涉及诈骗,应进行刑事打击。
  
  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也是事后救济的重要举措。不少预付式消费商家也是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维权成本高、时间长,即使最终胜诉,实际赔偿金额远低于预期,还可能面临执行难的特点,而肆意“挖坑”。降低维权成本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