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王一多
1月23日,在成都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成都市检察院检察长吕瑶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年初,成都市检察机关定下推动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天府的目标。从报告中可看出,去年,成都市检察机关坚持以理念更新变革促进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积极顺应时代变化,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进程中,各项工作顺利完成。
数据显示,2021年,成都市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检察案件50266件,办理民事检察案件1978件,办理行政检察案件606件,办理公益诉讼检察案件1130件,办理其他案件3240件。
关键词 社会治理
2021年,成都市检察机关将工作统筹规划积极融入社会治理,全力助推更高水平的平安成都法治成都建设。
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依法办理一批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案件;推动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起诉涉黑恶犯罪45人;从严打击严重暴力犯罪,命案等重大案件同比下降18.4%;坚持厉行禁毒方针,起诉毒品犯罪1900人。
回应群众对清朗网络空间的需求,加强对网络犯罪全链条打击,全年起诉网络诈骗犯罪1485人。严厉打击网络赌博犯罪,办理跨境赌博集团犯罪等案件37件,起诉开设赌场、赌博及关联犯罪1204人。积极参与“断卡”行动,起诉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收买信用卡信息等各类关联犯罪980人。
助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协同公安、法院对21819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息诉服判率99.3%。深度融入超大城市治理,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发出检察建议2082件,同比增长36.7%。同时,依法保障有序的用工环境,支持务工人员起诉民事诉讼205件,起诉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13人。
报告第一次提出“以法治实践彰显天府文化时代价值”的理念,如何体现?一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促成刑事、民事、行政和解325件,并发放司法救助金312万元。二是传递“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理念,对3起案件的防卫人依法不捕不诉。三是助推“全龄友好城市”建设,开展无障碍环境建设检察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四是积极传播法治正能量,开展“讲述办案故事、守望公平正义”等以案释法活动,网络点击量近千万人次。
关键词 服务大局
服务大局是成都市检察机关近几年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在办案的同时,通过加强地域协作、制定实施意见和提供法律服务来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是切实保障重大战略实施。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协同办理的4起案件入选川渝检察协作典型案例。服务成都都市圈建设,持续推进25项成德眉资检察协作项目。夯实公园城市生态本底,办理环境资源保护案件740件。服务开放发展,办理自贸区内各类案件830件。助推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制定并实施服务保障“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13条意见。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先后选派21名干警驻村帮扶、援藏援彝,1名干警获评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同时,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全面落实市场法治化原则,起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犯罪958人。重拳打击违规披露重要信息、内幕交易等金融犯罪,依法办理涉众型金融案件216件。严厉惩治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妥善处置友盟天下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该案涉及全国2000多个区(市)县,涉案金额6.2亿元。加大洗钱犯罪打击力度,全面审查上游犯罪线索,起诉洗钱犯罪14人。
积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融入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设置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加大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惩治力度,起诉47人。创新建立知识产权法律体检制度,发出法律体检报告25份。
务实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会同公安机关排查清理长期不移送起诉、不撤销案件的涉企“挂案”78件,依法对企业负责人涉经营类轻罪案件不捕不诉180人,建立符合成都市实际的企业合规模式,办理涉案企业合规案件5件。
关键词 为民办实事
为深入践行为民初心,成都市检察机关聚焦群众的切身利益,优化检察程序和服务,为群众办好每一件实事。
扎实办好群众身边的“小案”。严厉打击盗窃、诈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追赃挽损4000万元,守护群众“钱袋子”安全。起诉制售有毒有害食品、假药劣药等犯罪258人,办理相关公益诉讼案件458件,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办理涉窨井盖案件4件,督促消除安全隐患窨井盖1万余座,守护群众“脚底下的安全”。依法办理高空抛物犯罪案件12件,起诉全省首例高空抛物刑事案件,保障群众“头顶上的安全”。
丰富便民利民检察举措。深化“群众来信件件有回复”,通过“容缺受理机制”办理信访案件94件,实现群众信访“只跑一次”。以公开听证方式办理案件280件,让公平正义“看得见”。通过“一中心三平台”数据共享渠道获取群众诉求,立案办理公益受损案件201件。自主研发智能阅卷一体机、“天府律检通”等信息化平台,实现律师“一证”自助阅卷、异地阅卷,已办理跨省市异地阅卷124件次。
全面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依法履行以法治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检察责任,从严惩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412人,建议对涉性侵犯罪的15人适用从业禁止制度。创新未成年被害人综合救助模式,协调医疗救治、心理疏导等救助524人次。
关键词 法律监督
“四大检察”工作是检察机关扎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主业,有力优化刑事检察,不断强化民事检察,持续做实行政检察,积极稳妥推进公益诉讼检察,报告详尽地罗列了每项重要工作去年的实效。
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司法政策,经羁押必要性审查后被依法释放或变更强制措施1044人,逮捕率同比下降13.3%。加强立案、侦查和刑事审判活动监督,依法监督立案389件、撤案308件,对确有错误的裁判提出抗诉119件,对侦查活动提出书面监督纠正意见332份。全面开展刑事执行活动监督,对26个监管场所开展3轮巡回检察,监督纠正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违法违规案件432件,依法监督应当交付执行的460名罪犯交付执行。协同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受理职务犯罪审查起诉案件142件175人。在检察环节追赃挽损3300万元,督促引导退赃6200万元。
保障民法典实施,提出抗诉11件,改变率100%;提出再审检察建议95件,采纳率87.6%。监督纠正涉“套路贷”等虚假诉讼36件,涉及金额近1.2亿元,移送犯罪线索26人。开展民事执行活动专项监督,集中检查3848件民事执行案件,对违法情形提出检察建议253件。强化民事审判程序违法监督,提出检察建议235件,采纳率100%。
常态化开展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共化解行政争议案件66件,促进案结事了政和。做好行政审判程序违法监督,提出检察建议75件,采纳率97.3%。强化行政非诉执行监督,提出检察建议218件,采纳率99.1%。
开展“两江同护、三水共治”专项监督活动,办理案件117件。开展“守护红色根脉、弘扬英烈精神”红色资源保护专项监督活动,办理案件17件,保护修缮238处红色文物、烈士陵园及纪念设施。对个别政府部门信息公开中过度披露敏感个人信息问题,提出诉前检察建议22件。建立“网格化+公益诉讼”工作机制,形成“河长+检察长”公益共治模式,并成立“益路蓉行”志愿者团队。
关键词 队伍建设
报告从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抓实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夯实基层基础和全面接受监督五个方面展现了2021年成都市检察机关努力提升检察履职能力的努力。
其中值得关注的措施有:发布并严格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11项举措,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检察为民实效;构建“6+2+1”顽瘴痼疾整治体系,推动问题整改清仓见底;建成“两系统、两中心”智慧检察体系。
去年,成都市检察机关自觉依法接受人大监督,两级检察院主动报告工作25次,接受专题调研视察24次,及时办结回复人大代表建议9件,回复率、满意率均为100%。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通报工作、办结回复提案,邀请政协委员观摩案件庭审、参加检察开放日等活动。积极接受社会监督,组织“三进三访”,走访各民主党派,将200余条意见建议转化为检察决策,邀请人民监督员以公开听证、公开宣告等方式监督办案439件。深化检务公开,12309检察服务入驻天府市民云,检务透明度指数位居副省级城市检察机关第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