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衣冬收,电商预售时间为何越来越长?

  
2021-11-03 11:18:52
     

 

  ●随着电商快速发展,为争夺消费市场、减少库存损耗、快速回笼资金,越来越多电商开启预售模式
  
  ●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霸王条款”、无货被退款、消耗买家期待值等,成为预售备受诟病的问题
  
  ●有必要由市场监管总局或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对预售模式中存在乱象进行规范
  
  9月份下单购买的一件预售款镂空针织毛衣至今未发货,这让在北京工作的穿搭博主貌貌很是无奈:北京已经降温,即使到货了也穿不上了。
  
  更让她无法理解的是,预售商品发货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在电商平台上似乎越来越普遍了,“春季衣服可能夏季才能到货,秋季衣服可能要到冬季才能收到”。
  
  预售,是指商家提供一个商品或者服务方案,通过平台预售产品工具聚集消费者订单,按照事先约定将商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一种销售模式。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电商快速发展,尤其到了每年“双11”,这种模式更加成为电商“攻城略地”的法宝之一。然而,记者调查发现,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不退不换“霸王条款”、无货被退款、消耗买家期待值等,成为预售模式备受消费者诟病的几大问题。
  
  买家:发货时间长备受煎熬
  
  卖家:寻找合作方颇费周折
  
  作为一名穿搭博主,貌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在社交平台上更新内容了,原因是她买的预售款衣服都还没有到货。
  
  “这些店家是还在建厂选址吗?是棉花没收?羊毛还没有薅完吗?为何一件普通衣服竟然要等一个半月?”貌貌吐槽说。
  
  23岁的韩丽(化名)也有类似困惑。最近她发现越来越多电商实行预售制,原本三五天便可以到手的商品,现在至少需要两周甚至一个月,“等东西到了,我也快用不上了”。
  
  对于预售时间设置过长这一问题,在湖南省永州市做女装生意的卖家周颖解释说:“一款女装的生产周期约为7至10天,部分商家设置时间较长,一方面是为了过滤掉买后又退款的用户,同时也可以减少生产、运输等费用;另一方面也为商家赢取更多时间寻找更合适的代加工厂。”
  
  电商服装生产商爱园介绍,卖家根据商品预售量组织生产前,既要花时间找原材料供应商及代加工厂,又要比较合作厂家,挑选出价格最合适、盈利最大的上下游合作方。
  
  在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看来,如果在消费者购买前,商家已经明确告知预售时间,发货时间也没有超时,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既然选择购买预售商品,就说明双方已经达成合意。消费者如果想缩短预售时间,需要和商家协商,是否能够实现协商,主要取决于商家是否接受。
  
  “但如果预售时间过长,对消费者来说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有可能在预售商品发货时间届满之前,商家‘跑路’或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导致他们无力履行预售合同。”赵占领说。
  
  买家:不退不换是霸王条款
  
  卖家:退换率过高影响评分
  
  除了预售商品发货时间长外,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也是消费者的吐槽点,有的还遇到过因为无货直接被退款的情况。
  
  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搜索10家以预售为主的店铺发现,这些店铺的“购买须知”里无一例外写着:“一旦拍下,不接受任何无理由退款、换款、换色以及更改尺码,中途退款者强制发货,恶意退款、跑单、中差评一律不再交易。”
  
  这项规则,在陈默(化名)看来就是“霸王条款”:“本来等待的时间就长,还不能退换货。卖家规避了风险,可消费者的利益谁来保障?”
  
  对此现象,周颖解释称:“这是商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投入的方式。当预售的商品足够多可以投入批量式生产时,商家才会选择生产并销售,若预售商品数量较少,商家无利可图便选择让消费者退款。”
  
  而如果预售商品过多,超过商家所能承受的范围,也可能导致消费者被退款。
  
  “当利润无法覆盖投入的成本时,商家只能选择停止生产以及时止损。”爱园说,预售商品是按需生产,所以很多预售商家便选择不退不换。
  
  在赵占领看来,消费者下单购买预售商品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买卖合同成立,商家就需按照合同约定的内容,及时交付所预售的商品,除非商家与消费者之间事先有明确约定,约定在无货或者某类情况下,商家可以单方解除合同,要求消费者退款,否则商家若以无货、厂家不生产等理由不发货,就属于单方解除合同,构成合同违约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则指出,如果消费者选择退货、退款被商家拒绝,或被商家拉入黑名单,那么商家的行为涉嫌违法。“消费者有自由选择的权利,此时商家的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卖家:实行预售制规避风险
  
  买家:消费者权益谁来保障
  
  对于预售模式,一面是消费者频频吐槽,另一面则是卖家趋之若鹜。背后原因何在?
  
  “商品生产周期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代加工厂的供货及加工能力密切相关。不论是原材料供应商还是销售方,为减少库存带来的消耗和成本支出,大多选择以预售形式先确定订单,再联系相关厂家和供应商组织投入生产。”爱园介绍。此外,直播带货风靡也是推动预售模式盛行的原因之一。
  
  韩丽和貌貌对此反驳,采用预售模式对商家有利,风险却转嫁给消费者,那么消费者权益又该谁来维护?为何消费者要被动分担商家的风险?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经济系博士魏旭博认为,预售模式从本质上来看是厂商在剥削消费者。商家成功把风险转移至消费者,实现追求零库存或库存极低的目标。
  
  专家声音
  
  平台要履责 商家要守约
  
  针对预售模式所带来的问题,如何规范?平台是否应该担责?
  
  在赵占领看来,对于商家有没有明确告知预售时间、有没有在预售时间内发货、预售商品是否合规合法、是否遵守法律规定等问题,电商平台会进行监督和管理;但预售商品时间较长,而消费者又接受这一时间设置,选择购买,此时平台也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对商家监管或进行处罚。
  
  “电商平台不是行政管理部门,但由于平台自身的性质和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其对商家有管理的责任,同时平台也具有管理的能力。因此,可以要求商家在选择预售模式时遵守平台规则。”赵占领建议。
  
  刘俊海也提醒,关于预售商品的有关法律规范,在电商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已有明确规定,电商平台也应进一步加强自律,承担相应责任,整治不良商家,和不良商家“割袍断义”。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赵占领认为,有必要由市场监管总局或一些地方市场监管部门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对预售模式中存在的乱象进行规范。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七天无理由退换货’的规定,部分预售商家不退不换或以无货为由要求消费者退款的行为,可视为对承诺条约的违约。除退款外,消费者有权向商家提出赔偿。如果商家明知自己无法交货还故意预售商品,就涉嫌欺诈。若商家存在欺诈行为,则需 3倍赔付。”刘俊海说。据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