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颖频 李星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李霜霜
先 / 锋 / 档 / 案 >
张晓波,男,汉族,中共党员,1982年9月出生,2006年进入西充县检察院工作,现任南充市检察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先后获得平安四川建设先进个人、四川政法先锋等20余项荣誉,2019年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23年被人社部、最高检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称号,2025年4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先 / 锋 / 誓 / 言 >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每天都要兑付的承诺。”
张晓波(右三)与同事讨论案情
深夜的办公室,张晓波面前堆着一摞摞卷宗。这个画面在过去19年里反复出现——从啃下1.4亿余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硬骨头”,到跨省10余趟“解救”烂尾楼里的3000万元集资款;从为18户居民讨回迟到十多年的房产证,到在菜市场被群众强塞一块“清白豆腐”……这位检察官的卷宗里,总在法律的字里行间增添了些民生温度。
4月28日,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张晓波作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接受表彰。在他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本中夹着一张便签,上面写着五个字:“不止于办案”。这既是他的办案哲学,也是一名基层检察官对公平正义最朴实的理解——判决书上的墨迹干了,但老百姓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下去。
张晓波(右一)和同事走访企业,提供法律服务
始于办案
从1.4亿余元的电诈案到一块豆腐的谢意
“公诉人竞赛的真正赛场,一直在公诉席上。”2012年,在拿下全省公诉人业务竞赛第一名时,张晓波深刻认识到,这方寸之地承载着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期望。
2020年,公安部挂牌督办“5·09”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涉及被害人500余名,涉案金额高达1.4亿余元,是当时我省办理的同类案件中被告人数量最多、涉案金额巨大、被害人分布广泛、犯罪链条最为完整的投资理财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是名副其实的“硬骨头”。南充系该案办理的“主战场”之一,时任西充县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的张晓波被指派代表检察机关第一时间提前介入此案。
当时,部分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疑难问题尚未有专门的司法解释,法律边界较为模糊,办案具有难度。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将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考验的铁案,张晓波带领专案组详细审阅案件材料,全程参与该案的引导侦查取证和审查起诉,并在上级检察院的指导下制定出全案强制措施适用标准、起诉认定标准、量刑建议指引等,协调6个基层检察院先后办理了14件相关案件,最终,该案240余名被告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案的成功办理,为全国其他地区办理类似案件和上级检察机关制定相关工作意见提供了重要参考,被最高检评为办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案件分类分层处理典型案例。
在办理一起涉及300余名集资群众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时,信访压力很大,有人主张案件证据链十分完整,可按照程序快审快结。但面对群众的哭诉和实际困难,张晓波认为:“案件诉至法院,矛盾一样存在。我们办案要不止于‘就案办案’,更要追求实质公正,真正解决问题,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经过100多个小时的彻查,张晓波在一摞又一摞半尺厚的卷宗中找到了蛛丝马迹——涉案公司一笔3000万元的支出,被用于贵州某房地产项目,该项目正处于烂尾状态。他在办案中了解到,如果盘活这个项目,群众的退款就有了希望。于是,张晓波带领办案组远赴贵州10余趟,历时3年促成项目转让,最终帮助受害群众挽损3000万元。
“我们的案件,希望张检察官亲自办理,他办案我们放心!”张晓波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口碑日渐传开。多名群众将一封联名信递到了西充县委县政府。多年后,一名当事人在买菜时遇见张晓波,坚持要把一块豆腐送给他。这块价值一元钱的豆腐,被张晓波记在工作总结里:“为民做主,才配吃上白豆腐”。
张晓波(右一)出庭支持公诉 受访者供图
不止于办案
18本房产证与15000个家庭燃气用户的最优解
“张检察官,房产证办下来了,这个年过得踏实了。”2024年春节前,杨某拿着鲜红的不动产权证来到西充县检察院,当面向张晓波表示感谢。这本只有几毫米厚的证书,杨某和另外17个家庭等了10多年。
时间回到2022年秋天,西充县检察院12309服务中心来了几名特殊的“客人”——他们手里攥着泛黄的购房合同,口袋里装着有些褪色的法院判决书:“我们用‘真金白银’买的房子,10多年了,一直没拿到房产证。”该案涉及人数较多,时间跨度大,作为分管副检察长,张晓波带头主办案件,并向院里汇报成立专案组。经初步调查,看似简单的房产证办理,背后牵涉的问题却不简单:法院执行局称,已发出协助执行通知书却无法执行;不动产登记部门称,案涉小区开发商前期未交纳土地增量出让金,且未将代收契税上缴给税务机关,购房者无法办理分户不动产登记。
“无论何种原因,群众是无辜的,其合法权益应当保护。”为了真正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张晓波实地走访听取意见、找准症结,并召集相关部门多次协商,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法院执行部门加大执行力度,督促被执行人积极履行上缴代收契税和协助办理不动产登记义务;不动产登记部门按先行办理、并完善原则,将案涉小区纳入历史遗留问题特殊处理。
2018年,因涉嫌无证经营,西充县8家乡镇燃气公司面临关停。张晓波是承办检察官之一,他带着同事做了个最基本的测算:如果简单结案,意味着18个乡镇、15000余户居民将陷入用气困境,上百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随之切断。
“不能只是结案,我们要做好办案的‘后半篇文章’,找到检察办案‘最优解’,实现‘案结事了’。”张晓波说。
张晓波深入企业实地勘查、走进用气居民家庭调研,在深入交谈中找到了转机——原来,企业并非故意违法,而是管理规定变更导致部分企业未能及时办证。他奔波于各职能部门之间汇报协调,由县政府牵头组织县建设局、县工商联、县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多次召开案件协调会,共同形成尊重历史、整合资源、依法规范的解决方案,支持8家燃气公司完成合并重组升级改造,彻底解决相关企业多年无证经营的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保障企业发展与群众安全用气“双赢”。
自2006年正式进入检察官队伍以来,张晓波长期战斗在检察办案一线,以“高质效办好每一件案件”为基本价值追求,恪守法律监督职责使命,累计依法办理刑事案件1500余件,主办大要案件20余件,所办案件无一错案,9件案件入选最高检和全省典型案例、优秀案例。
不止于办个案
26322名老人和10万条电路的社会治理算法
当更多关于房产证的投诉材料放在张晓波桌上,他意识到这不是个别现象,经研判决定依职权启动类案监督程序。他带领专案组主动调阅全县不动产登记资料后发现,4个楼盘、400多户家庭困在“有房无证”的怪圈里。
对此,西充县检察院向县法院发出类案监督检察建议,向税务部门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同时,向当地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报告,建议对相关问题全面清理。2023年7月,西充县政府牵头成立处理不动产登记遗留问题领导小组,对县域内楼盘税费缴纳、不动产登记等遗留问题进行专项推动解决。截至目前,税务部门清收税款160余万元,全县350余户购房者已顺利拿到不动产权证书。
这是张晓波多年来践行高质效办案要求,推动个案办理向类案监督延伸,促进社会治理的一个缩影。19年的检察履职中,张晓波将“如我在诉”理念融入案件办理全过程,总是为群众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以高质效、最优解办案,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社会治理难点,努力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惠及一方”。
在张晓波的电脑屏幕上,一组数据常亮着:26322/160。这是西充县80岁以上老人与百岁老人的数量比。作为“中国长寿之乡”,西充县23%的人口是老年人。张晓波带领创建“青充·暖阳”团队,统一办理所有涉及老年人权益保护和涉养老机构经营案件,给6家区域中心养老机构配备“法治副院长”,开发老年人维权快速通道,用心用情守护“夕阳红”。
2022年,张晓波在全省率先建立“公益诉讼+消防安全”机制,依托该机制,以电力安全为切入口,摸排县域内近年来因电气线路故障而频繁发生火灾事故的乡镇。经公开听证,通过审前检察建议督促8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用电安全消防监管职责,排查电力用户10万余户,整改企业电力安全隐患20余处。在办理该案的基础上,张晓波牵头开发电力消防安全行政公益诉讼大数据监督模型,获得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大赛二等奖。有同事开玩笑说:“张主任的脑洞,都是用卷宗堆出来的。”
19年、1500余件案件,零错案的背后是近乎偏执的细致。当问及靠什么坚持,张晓波指着墙上那句“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认真回答道:“这不是口号,是每天都要兑付的承诺。”就像那块“清白豆腐”,最朴实的馈赠里,藏着老百姓最直白的惦记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