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实习生 罗的妮
清晨六点,在成都女子监狱的监区值班室里,二监区监区长晏江的保温杯总在特定位置冒着热气——左边挨着老民警的搪瓷缸,右边靠着青年干警的星巴克式口杯。
晏江堪称“监区温度计”,能精准感知每个人的情绪刻度:看见新警小陈揉太阳穴,便不动声色推过自己调配的安神茶;发现老刘盯着智能终端皱眉,立即切换方言讲解操作步骤。面对老警、新警两大群体,这种敏锐,某种程度上,是“90后”监区长晏江对监区民警情况的准确把握和一份凝聚队伍的游刃有余。
丈量警徽映照下的生命刻度
“嘿!脚踝都肿成馒头了,你快休息一下吧!”面对同事的劝阻,缠着绷带的晏江拄着双拐在监区走廊笃定地说:“换班前得摸清这批新犯的情况,没时间休息。”前年冬天,这名摔断脚踝的女警硬是没有在家躺着休养,倔强地拄着拐每天到监区忙这忙那、巡查谈话,拐杖底部的防滑胶套生生磨薄了2毫米。她单手挥拐,乐观地说:“看,拐杖用起来和腿没啥分别啊。”监控视频里那个骨感的背影,让那块“党员示范岗”的牌子鲜活起来。
当同事们发现晏江的午休时间永远定在书桌前,才知道她正备战在职硕士考试。凌晨三点的星光见证着她边啃泡面边背单词。强烈的求知欲,在繁重工作之余,激发出碎片时间的最高效率,最终喜获录取通知书。训练场上的破空声里,晏江的跆拳道回旋踢划出优美弧线。这名成都女子监狱唯一的黑带选手,将搏击智慧转化为“低伤害控制术”。她用彩色马克笔手绘的人体痛点图在民警中传阅。当暴力犯突然袭警时,晏江教科书般的锁喉压腕动作,让回看监控的民警们拍手称赞。除了这份永不止步的进取心,晏江还时刻践行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光荣责任,一次,她外出时遇到一名群众落水,情况危急。她毫不犹豫地上前实施心脏按压。她的英勇行为赢得了周围群众的赞誉,让“人民警察”四个字更加闪耀。领航创新引擎驱动管理蝶变
在成都女子监狱监区“青年智汇计划”启动会上,晏江将厚厚的记事本往桌上一放:“今天咱们把年纪放门外,只管脑洞大开!”这个“90后”占比一半的年轻班子,在她的“提案孵化器”里迸发出惊人能量:智能情绪监测手环、VR沉浸式心理矫治、云端亲情会见系统……几十项创新提案沉甸甸落在台账上,红黄绿三色笔的进度标记像跳动的音符,谱写着新时代智慧监狱的小小乐章。
“小张教老苟用AI分析罪犯心理,老苟带小张调解矛盾,这组合绝了!”监区走廊里,“95后”民警与“老管教”的碰撞每天都在上演。晏江设计的“跨代际创新小组”让传统经验与数字思维热烈拥抱,老民警的调解笔记变成电子知识库,青年民警的科技课件登上青蓝讲台。当53岁的张管教用大数据预测出某个监舍的异常波动时,民警们都在赞叹这样的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1095天筑起灵魂雕琢工程
破冰行动,600分钟唤醒亲情。2019年初秋,晏江办公桌上的电话听筒被握得发烫。“您好,我是成都女子监狱……”第13次拨打被挂断后,她对着镜子练习更温暖的语气。当第18通电话的那头终于传来啜泣声时,晏江轻声说:“大哥,给你妹妹一个赎罪的机会吧,要相信人是会变的。”三年间,这个被家人拉黑的死缓犯人李某,在晏江搭建的亲缘桥梁上,重新找到了生命锚点。
春风化雨,332次心灵解码。“还在担心孩子不听话吗?”晏江的谈话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每名罪犯的心结密码和家庭情况。她像精准的心理按摩师,用332次谈话解开层层心结。当长期自我封闭的李某在第332次谈话后的团体心理辅导中,突然用手比了一个“心”时,民警们信服地说,“果然冰山还是可以融化的!”
破茧成蝶,83次重塑新生。晏江设计的“新生日历”上,李某的改造轨迹清晰可见:第137天主动打扫卫生,第409天完成文盲考试,第900天获得“改造之星”。这个曾经的“问题大王”,在晏江量身定制的改造方案中,逐渐信任民警,打开心扉。当她的水粉画《新生》在监区展出时,展板前的晏江笑得比获奖者还要开心。
十一载春秋轮回,晏江的警服换过四套肩章,却始终保持着入警时的站立姿态。从跆拳道黑带到硕士研究生,从危机处置能手到灵魂工程师,这名高墙内的“多面手”用扎根大地的姿态,在监狱事业的土壤里开垦出希望的原野。真正的守护者,既能以雷霆手段捍卫法律尊严,更善用春风化雨唤醒人性微光。当凌晨四点的巡查手电划破黑暗时,那束光里跃动着的,正是无数个晏江用青春和热血写就的平安中国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