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黎明
金秋九月,致敬师恩。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我省政法系统也有很多教师,他们在教书育人中守护法治,在政法干线上传播法治精神,他们是政法事业薪火相传的继承者,也是法治信仰坚定不移的布道者。他们中有投身公安教育事业的教授,有帮助民警警务技能提升的警务教官,也有在高墙里将罪犯导向新生的监狱民警……本报今日推出特别报道,记录这群特殊“园丁”的故事。
三十六载从教路,他倾注一腔热忱,用爱滋养着每一名学子,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赞誉、同行的好评、领导的褒奖。教学上,他大刀阔斧,勇于革新;生活中,他关怀备至,春风化雨。耀眼的教学成果,是他匠心雕琢梦想时的见证;无数的荣誉称号,是他兢兢业业耕耘后留下的痕迹。追风赶月钻科研,大爱无疆引前行。他就是获得2024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的四川警察学院侦查系教授刘黎明,一位赤诚温暖,信念坚定的公安引路人。
追风赶月
他是边远土地上指明方向的“萤烛”
1990年9月,怀着献身公安教育事业的美好愿望,已经在地方高校工作了两年的刘黎明踏上了四川警察学院这方热土。
“群众看公安,关键还是看破案。大家常把刑警比作斩邪除恶的利剑,那么公安教师就是打磨利剑锋芒的磨刀石。”谈及最初的公安刑事侦查人才培养,刘黎明坚定说道。“我是个特别执着的人,认定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底,这样才会有成就感。”2004年以来,在四川警察学院的鼎力支持下,刘黎明多次带领学生奔赴雪域高原、克服种种困难开展实践教学,年迈半百的他一直坚持在支教边远地区的路上。
2013年6月,刘黎明带领警务硕士研究生来到甘孜州理塘县,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开展警务实践教学活动。当时的环境异常艰苦,刘黎明与学生住在帐篷里,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没有电、没有水、没有取暖设备。白天,他们跟着当地民警一起上山巡逻、了解情况;晚上,他们还要在帐篷里做研究、撰写调研报告。
从2013年起,刘黎明每年都要带领学生奔赴高原,足迹踏遍西藏自治区和四省涉藏州县。他用执着的坚守,将一批又一批的刑事侦查专业毕业生送出校门,为四川公安刑侦一线输送了大量新鲜血液。
扎根教育战线期间,他撰写提案报告,优化公安教育和公安工作;他克服资源缺乏的困难,主持编写新课程教材。2022年,刘黎明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服务国家安全战略的涉藏警务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匠心筑梦
他是倾囊相授时雕琢梦想的“匠工”
风度翩翩、侃侃而谈是刘黎明的学生们对他的初印象。在教学中,刘黎明对待教学一丝不苟,课前认真准备教案,精心设计课程环节,每一堂课都按照精品课的标准来打磨。精美的课件、真实的案例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学生们“身临其境”,延伸了知识点的深度和广度。
刘黎明的努力不仅在理论教学上,更在实践实战中。他先后指导本科生在侦查学、国家安全学领域中发表论文35篇,在全国公安院校产生了积极影响;指导研究生在校期间人均发表论文2.6篇,在国家安全学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围绕侦查学专业,刘黎明在第二课堂开展的针对性教学实践还使学生获国家级科研立项5项、省部级16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奖20余项,在全省警务教育人才培养领域,起到了示范作用。
“在每周召开的研究生小组会上,刘教授都会很细心地询问每个人的学习进度和生活状况,同时对每个人撰写的文章和选题方向都进行耐心严谨的指导。”2023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程伍强说。
“做一名让学生健康成长的好老师”是刘黎明从教以来一直坚持并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刘黎明真正做到了用爱心和责任心呵护每一名学生健康成长。
无微不至
他是成长暗巷里点亮心灯的“阳光”
“老师,我担心当了警察后,执法得不到群众理解,我该怎么办?”“每次我做不出题,我内心都会很愧疚,怎么办?”“老师,我发现我很敏感,我是不是不够健康?”每次新学期开学,刘黎明的办公室里总会出现类似的求助声音,同学们的无助被他轻轻地摊开、抚平,那些不安的心得到抚慰后便又能重新享受阳光。
学生小米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刚到校的时候,他十分自卑,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刘黎明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一方面向学校领导反映了小米的家庭情况,另一方面把小米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和他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和他聊天,鼓励他和其他同学多交流,关心他的生活。
2019年8月,小米的母亲因患癌症中晚期急需用钱进行手术治疗。昂贵的手术费用让贫寒的家境雪上加霜,刘黎明得知后,一边向学校领导汇报,一边呼吁教师和学生为其募捐钱款,短短两天时间,线上线下共筹款10万元,达到了目标款项。在小米母亲住院期间,刘黎明多次看望小米和他的母亲,为他们送去温暖和鼓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小米母亲出院后,刘黎明又继续对小米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心理咨询,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回归正常生活。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