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监狱“青松工作室”负责人刘青松:在高墙内外持续传递法治温度

  
2024-03-05 10:04:24
     

刘青松(中)组织工作室民警讨论帮扶工作 省监狱管理局供图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 李季
  
  为表彰先进典型、弘扬奋斗精神,激励动员广大公务员和公务员集体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近日,第七届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攀西监狱民警刘青松荣获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并到场接受表彰。
  
  现任攀西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三级高级警长,攀西监狱“青松工作室”负责人的刘青松,长期坚持在教育改造罪犯的同时,帮助罪犯困难未成年子女,在高墙内外持续传递法治温度,以大爱之心提高罪犯改造质效。近年来,刘青松先后荣获全国“双百政法英模”“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四川十大法治人物”等称号,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由他牵头成立的“青松工作室”先后荣获四川省第八届、第九届“优秀服务志愿组织”“四川省2021—2022年度青年文明号”等称号。
  
  一个特殊的阵地
  
  2011年,刚担任攀西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的刘青松遇到一起罪犯企图自杀的事件。原来,罪犯彭某和弟弟同时入狱,照料家中8个小孩、2个老人的重担全落在彭某姐姐一人身上,不堪重负的姐姐濒临崩溃。
  
  得知情况后,为了稳定罪犯情绪,引导其重新树立改造信心,刘青松踏上了200公里的走访路。山路坎坷、崎岖泥泞,刘青松一大早出发,到达时已是夜露深重。年迈病重的老人、衣不蔽体的孩子……眼前的景象让刘青松感到心情沉重。他翻遍口袋里的钱交给彭某的姐姐,连声安慰道:“有党和政府在,不要怕。”
  
  改造好一名罪犯,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稳定一方百姓。在刘青松看来,孩子是家庭和社会的未来,帮助一个孩子何尝不是同样的道理呢?于是,他以解决罪犯未成年子女困难为突破口,开辟了教育改造工作的新阵地。
  
  大凉山的村寨分散在高山深谷之中,常常要先坐汽车、再换摩托车,甚至手脚并用地攀爬才能到达。凭着一股子倔劲,刘青松的足迹遍及凉山州17个市县。12年来,他和同事成功争取帮扶资金360余万元,帮扶困难学生3000多人次,改写了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
  
  一场持续的接力
  
  刘青松在走访中发现,不少罪犯家庭面临的困难千头万绪,仅靠资金救助无法根本解决。在刘青松和同事的努力下,一个“政府帮扶、部门联动、社会包容、家庭接纳”“四位一体”的帮扶关爱联动机制逐步构建起来,让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教育改造工作中。
  
  邀请政府部门来监狱开展帮教活动,定期开展亲情帮教,增强罪犯改造信心和动力;组织开展罪犯自学考试、创业培训、技能培训,增强罪犯就业创业能力……12年来,刘青松和同事们不断丰富教育改造工作的内涵与外延,先后帮助38名罪犯取得自考毕业证、3013名临释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574名临释人员参加创业培训、142名罪犯换取到期驾驶证。
  
  一个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新找到了支点和希望。“村里的老树记得你,村口的阿妈记得你,岁月冲不走你来过的足迹……”这首罪犯们为刘青松写的歌,道出了他们的心声。
  
  一片赤诚的“深蓝”
  
  2019年,在省监狱管理局的支持下,刘青松牵头挂牌成立工作室,配备专兼职民警,并以此为契机,在全省监狱建立“青松工作室”,于是,刘青松从最初的一个人,变成现在拥有3400余人的四川监狱深蓝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民警们总结并推广“青松工作室”经验,帮扶对象向受害人家庭及其他困难家庭孩子延伸,工作内容从单一的帮扶转向广阔的公共法律服务领域。
  
  如今,攀西监狱“青松工作室”与凉山州侨办、凉山州关工委等14个单位组织合作,为罪犯贫困家庭在读子女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短期救助与长期帮扶相结合、助学与就业相结合的15个社会助学项目;帮扶其他监狱罪犯子女170人,探索凉山片区监狱帮教帮扶体系建设;探索延展受助对象范围,将受害家庭和社会其他贫困学生纳入帮扶计划。截至目前,累计协助落实罪犯困难家庭适龄儿童入学60人、民政救助107人、协调解决落户132人,为68名其他社会困难学生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