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柯 本报记者 罗孝伟 文/图“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深深地镌刻在大英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李虹志的心底。自1996年进入检察机关工作以来,李虹志荣获“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两次、“集体三等功”两次,2014年被最高检荣记“个人一等功”,2014年被评为四川省政法系统先进个人,还多次荣获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十佳政法干警等荣誉称号。
在李虹志的带领下,大英县检察院先后荣获全国检察宣传先进单位、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派驻监管场所一级规范化检察室、2016-2019年全省检察系统先进集体……除了办理大案要案和完成检察机关的责任使命外,李虹志时时带着一心为民的家国情怀,关心贫困地区的发展、贫困百姓的生活、扶贫工作的推进。
精准把脉谋划良策 帮助困难群众挖“穷根”
2016年7月,李虹志被任命为大英县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此后,他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变少了,下乡走访贫困村的时间变多了,他说,“人民在哪儿,家就在哪儿”。2016年,脱贫攻坚集结号吹响,大英县隆盛镇黎明村、老虎坡村成了李虹志的联系帮扶村,黎明村村民李太竹和李隆友成为他的结对帮扶户。同时,贫困村黎明村和非贫困村会龙桥村、五先村也是大英县检察院的扶贫帮扶村。
面对脱贫攻坚这张必须答好的“时代答卷”,李虹志深入调研,运用好“五个一”帮扶力量,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厘清发展思路,制定脱贫措施,与贫困村、贫困户一道争取早日挖掉“穷根”、甩掉贫困的帽子。李虹志带领班子成员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村入户听取意见;多次到黎明村、老虎坡村、会龙桥村、五先村调研扶贫;积极协调争取资金280余万元,用于帮扶贫困村实施道路建设、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危旧房改造等项目建设……李虹志将他的脚印一步步地印在了贫困村中,他倾注身心、全心全意扶贫的情结始终没有改变过。
2017年9月,天气闷热,李虹志来到老虎坡村慰问督导。得知村民王猛家庭条件困难后,李虹志及时为王猛家送去了慰问金和米、油等慰问品。在王猛家中,李虹志详细询问了王猛家的具体情况,了解到他家中有3个小孩,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李虹志鼓励王猛及其家人要有信心战胜困难、自强自立,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争取早日甩掉贫困的帽子。
今年6月2日,李虹志到黎明村检查督导脱贫攻坚工作,得知黎明村今年旱情严重,全村秧苗都栽不下去,李虹志心急如焚,当天便与村干部顶着烈日查勘年久失修的排水渠。他一边走一边与帮扶单位联系,要求站在贯彻落实中央“六保六稳”的政治高度重视插秧问题,要求帮扶部门积极筹集抽水资金,在大英县财政支付系统出现故障不能支付的情况下,他筹集了2万元现金,用于黎明村抽水抗旱插秧,确保黎明村满栽满插,没有撂荒一分水田。
心系群众示范引领 打好“扶志”“扶智”组合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李虹志写满了几本脱贫攻坚工作日志。记者随手翻开一本2018年的脱贫工作日志看到:1月14日,我同时任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何涛书记一道,深入帮扶联系点隆盛镇会龙桥村召开脱贫攻坚推进会,并购置慰问物资,为会龙桥村116户帮扶对象送去生活用品。在开展冬日送温暖活动中,我听到一件痛心的消息,该村一名老人生病后通知县医院来抢救,因为村里道路太烂,救护车到了村口却进不去,等乡亲把病人抬出来时已错过最佳抢救时间,最终老人走了。此事对我触动很大,我下定决心,不管怎样,我都要同会龙桥村群众一道把村道水泥路修通……厚厚的一本笔记本里,每一页资料、每一个数据都沾满了泥土的芬芳,每一个文字都饱含浓浓的民生情怀。
6月8日,记者在黎明村村书记吕加建的带领下,顺着宽阔的村道水泥路,驾车来到李虹志联系的脱贫帮扶户李太竹家。水泥路联通到李太竹家的水泥院坝,70多岁的李太竹热情地拉着记者在他家周围转一转,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着家里的变化,洋溢在他的脸上的幸福比朝霞更灿烂。“李检察长好啊,他安排人帮我把原来屋门口的猪圈拆了,垒起堡坎修成了今天的水泥院坝,又在楼房左边帮我重新修建了猪圈,你看现在我家里的环境多好,坐在院坝里一点猪粪臭味都闻不到了。”李太竹笑着说。除了居住环境大有改观外,在李虹志的帮助下,李太竹老人一家住上了宽敞的楼房。针对李太竹一家勤劳的品质,李虹志每年都要为他们送去2只生态黑猪猪仔,并且每年底以高于市场价格回购猪肉,预计每年为其家庭增收3000元。李太竹一家尝到了养猪致富的甜头后,今年,他们家养殖的母猪一次产下15只小猪仔,仅此一项就增加收入上万元。
在李虹志的示范引领下,大英县检察院全体干警把脱贫攻坚当成践行初心使命的主战场,把该院的党建活动搬到了脱贫攻坚一线,不断丰富该院“红石榴”党建品牌的内容。2016年以来,大英县检察院全体帮扶干警多次开展集中走访、电话访问,进一步熟悉村情、民情,为群众办理低保五保申请、大病救助、房屋改造、道路整修、安全用水、农产品销售等急事难事500多件。依托农民夜校,集中宣讲中央、省、市、县重要方针政策,强化村民“扶智”“扶志”教育,提升贫困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结合“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等主题教育,李虹志为村干部和全村党员上党课,加强党建引领,增强全村干部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李虹志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大力实施项目建设,切实改善村内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同时,组织帮扶干部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超六有”和村退出“一低五有”标准,系统梳理各项帮扶任务,抓住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增收脱贫、环境治理、感恩教育、软件资料等重点难点工作,把握时间节点和质量要求,深入研究对接相关政策,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摸清底子找准路子 做强产业发展大文章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是关键。李虹志说:“扶贫和办案一样,唯有摸清底子才能找准路子。”黎明村按照“长短结合、种养兼顾、利益联结”模式,大力协调镇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先后种植罗汉果、瓜蒌、西瓜、大头菜、早玉米、青花椒等经济作物,与养殖大户合作养殖黑山羊,2018年至2019年累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益6.7万元,2020年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
黎明村在大英县检察院的帮扶下,大力加强村党建工作,去年推选出从上海打工回家创业的吕加建为村书记。据吕加建介绍,李虹志每月到村里来几次,每次都要传授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知识,特别是黎明村与永明村合并组成望龙村后,村民有3000多人,小村变大村,工作任务成倍增加的同时,如何带领村民致富的压力也愈发压顶。李虹志强调,必须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
如今,黎明村有村集体经济企业,200多亩的青花椒今年已经挂果,目前采摘下的几千斤青花椒,经李虹志积极联系商户、动员干警以购代扶等方式,已经卖出好价钱。同时,黎明村积极引进遂宁新特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大力发展“一高三新”农业特色产业,打造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据该公司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积极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运行新机制,实现高效益,努力将黎明村建设成为“中国黎明,美丽新村”。
李虹志经常与吕加建交谈,在黎明村发展产业过程中,要坚持短期与长期的产业结合。李虹志强调,要充分利用好脱贫攻坚的政策,整合扶贫帮扶联系单位的力量,形成强大的产业发展合力,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针对目前黎明村缺少技术人员、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等情况,李虹志积极与农科院和高校沟通,诚邀教授专家莅临指导,同时与大英县委宣传部衔接,积极发展大英县本土的直播带货“网红”。
情系孩童精心“护苗”“工匠精神”锻造司法公信
都说司法机关“冷冰冰”,其实不然。在大英县检察院,我们不仅看到了帮助孤儿的“护苗行动队”体现司法“温度”,还感受到了他们于细微之处保障孩子权益的新时代检察官的“工匠精神”。
2019年以来,在李虹志的带领下,大英县检察院以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协同相关部门全面落实相关扶贫措施,帮助贫困孤儿摆脱生活困境,对建档立卡的7户9名孤儿进行司法救助,共发放司法救助款4.5万元。该院将脱贫攻坚领域作为办案重点,坚决打击涉农刑事犯罪,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2019年以来,起诉扶贫领域职务犯罪1件1人。同时,发挥“法治门诊”“法律七进”等宣传作用,组织“护苗行动队”深入贫困村为留守儿童送温暖、普及法律知识,走进校园开展法治讲座,引导孩子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春已来,树已绿,脱贫攻坚的花朵盛放大地,这花为何开的如此之好?是因为有李虹志这样的“花匠”在精心呵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检察干警,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干部为民服务的宗旨,给贫困村这片寂寞的土地带来了一片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