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川区法院执行局成立专项工作组,对这批冻牛肉确立处置原则
“真没想到法院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我的血汗钱总算有了着落!”近日,申请人杜某握着达州市通川区法院办案法官的手,激动地表达着感谢。这起备受关注的借款纠纷案,因涉案资产为一批亟待处置的冷冻牛肉,兼顾法律程序与时效性变得尤为关键,从立案保全到成功变卖,通川区法院以高效行动书写了司法为民的生动答卷。
借款200万元后失联留“冻”局
时间回溯到2024年,彭某及其投资的某农业工作室因经营周转,向杜某借款200万元。2025年9月还款期限一到,彭某却突然“失联”,借款本息分文未还。焦急万分的杜某无奈之下,将彭某及某农业工作室诉至通川区法院,同时提供了关键线索——彭某在达州某冻库存有一批冷冻牛肉,并申请财产保全。
“这批牛肉是实现债权的关键,但冷冻品保质期有限,一旦变质就会一文不值。”办案法官深知情况紧急,经审查确认财产线索后,第一时间依法对该批牛肉采取查封措施。然而,查封只是第一步,如何在保质期内完成合法处置,实现申请人与被申请人的权益平衡,成为摆在执行团队面前的“硬骨头”。
扩大“朋友圈”拍卖冻牛肉
“不能机械执法,要让每一份资产都发挥最大价值。”通川区法院执行局迅速成立专项工作组,确立“合法合规、快速高效、价值最大化”的处置原则,一套“组合拳”随即展开。
首先,“安全线”要筑牢。冷冻食品处置,合法性是首要前提。执行法官主动对接达州市畜牧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部门,发出协助查询函,逐一核实该批牛肉的检验检疫证明、进货渠道等核心资料,确认其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彻底排除违法处置风险,为后续变卖筑牢法律“防火墙”。
其次,“价值账”要算好。为避免定价过高流拍或过低损害权益,执行团队双管齐下做足功课:一方面邀请畜牧专家、资深养殖户现场勘查,对牛肉品种、肉质等进行专业评定;另一方面向达州本地5家知名肉类企业发出询价函,结合市场行情形成综合评估报告,最终科学确定起拍价格,为资产增值打下基础。
最后,“朋友圈”要扩大。线上线下同步发力,让更多潜在买家看到信息。执行干警通过“四川助拍”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推送变卖公告,同时在冻库、肉类交易市场等重点区域张贴海报。广泛的宣传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0余家肉类企业报名,不少企业负责人专程到达州实地看样,为激烈竞价埋下伏笔。
“大家可以仔细查看每一件牛肉的包装和品质,有任何问题随时提问。”变卖前,执行干警组织竞买人集中看样,现场展示牛肉细节,逐一解答储存、分割等疑问,确保竞买人知情权。考虑到异地竞买需求,本次变卖采用网络竞价方式,打破地域限制,让竞争更充分。
93万余元成交 溢价超100%
竞价开始后,5名竞买人迅速进入状态,出价提示音此起彼伏。从初始价格到逐步攀升,经过39轮激烈角逐,1616件(总重33.2吨)冷冻牛肉最终以931166元成交,较起拍价溢价105.48%!
当最终成交信息弹出时,全程关注的执行法官松了口气——资产不仅未贬值,反而实现大幅增值。目前,变卖价款已提存至法院,为后续执行兑现提供了坚实保障。
“原本以为这笔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法院不仅帮我保住了权益,还让资产增值了。”杜某的喜悦溢于言表。而对于被申请人彭某及某农业工作室而言,法院的灵活处置避免了牛肉过期作废的损失,最大限度保留了其财产价值,真正实现了“双赢”。
“执行工作不仅要维护法律权威,更要传递司法温度。”通川区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冻品处置案例,是法院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主动作为、多方联动、创新方法,既高效保障了申请人的合法债权,又兼顾了被申请人的正当权益,真正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为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司法动能。
王滔 郭娅男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