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法院“三代父子兵”的红色传承

  
2019-09-27 09:49:16
     

胡梦曲 本报全媒体记 者夏菲妮 谭别林 文/图

一张老照片,两件旧法袍,三代“父子兵”……时光荏苒,在毓秀水乡开江,有这样一家三代人,在长达70年的时空隧道里,在不同的岗位默默守护法治星空。30后的第一代法院人陈远平,见证了司法事业的奠基,为法治社会的建立添砖加瓦;60后的第二代法院人陈红斌,见证了法治社会的茁壮成长,为司法事业的发展已奋斗半生;90后的第三代法院人陈玖铄,接过父辈红色传承,乘着司法改革的巨轮,继续为司法事业奉献青春!

从陈远平到陈红斌再到陈玖铄,时间跨越70余年。他们见证了法院硬件设施、庭审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同时,他们又始终坚守着法院人的初心,将公平正义的精神代代相传。

第一代陈远平就着蜡烛微光写判决

1980年盛夏的一个深夜,虫鸣蛙声阵阵,开江县政府的一间办公室还露着光。蜡烛下,一名男子正匍匐在木制小桌上,他专注地盯着平铺开的判决书,右手握着毛笔仔细地写着。

这名男子是陈远平,不久前从部队转业,这年是他来开江县法院普安法庭工作的第一年。这间办公室有9平方米,是开江县法院普安法庭的所在地。陈远平白天在这里接待来访人,夜晚就在这里写判决、自学法律。“那个时候的条件很艰苦,但是选择了这条路,我就要克服困难,坚定地走下去。”陈远平告诉记者,当时全庭只有他一个人,接待、立案、排期、调查、审案、记录、判决等各种事项都是他一个人做。

1989年,一名中年女人走进办公室,看到陈远平的第一眼就说:“我要告我弟娃!”这女人几年来,一直和她弟弟为了父母留下的一套住房争论不休。女人认为自己有权继承这套住房,而她兄弟认为嫁出去的女就是泼出去的水,能继承的只有作为男丁的自己。女人一边抹泪一边愤愤地讲述着几年来的争执。

1980年代的法院设施简陋,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法官送诉状全靠腿,近的地方走几十分钟,远的地方走几个小时。“每次走1个多小时的路去送诉状,结果4次去他屋头,他硬是一次都没让我进门,最后还是我给他说,你借张板凳给我吧,我才在他屋门口坐下。”回忆起那起姐弟俩的房屋纠纷案,陈远平向记者缓缓说道,这张主动争取到的凳子拉近了他和当事人的距离,这之后,他每次去找当事人,都会“要”来一张凳子,开始“促膝而谈”……两个月后,到了开庭那天,陈远平讲述起双亲买房经历的艰辛,讲起曾经的天伦之欢。点点往事浮上心头,姐弟俩泪水连连,达成了庭外调解。

这只是陈远平办理的众多民事纠纷案之一。陈远平告诉记者,1980年代初,他每年办案大概50件,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民事纠纷案。虽然平时在工作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当事人,但陈远平常告诉身边年轻法官,对待当事人要做到“四个一样”:贫穷富贵一样、男女老少一样、穿着好坏一样、干部群众一样。

陈远平出生于1938年,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成长中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年轻时,他胸怀保家卫国壮志,中学一毕业就参了军,后成长为一名空军地勤副连级干部。从部队专业后,他一心想在政法系统工作,后来如愿被调到开江县法院工作,直到退休。

第二代陈红斌手持法槌听控辩双方发言

“现在开庭!”1999年10月15日,在开江县法院普安法庭,随着审判长的法槌声落,公开开庭审理王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法庭上,诉辩双方唇枪舌剑,据理力争,审判长不时引导诉辩双方充分陈述和辩论……

这名审判长叫陈红斌,是陈远平的儿子,进入开江县法院从事了和父亲一样的工作——人民法官。“选择成为法官,一部分是受我父亲的影响,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陈红斌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崇拜侠者,因为他们路遇不平便拔刀相助,伸张社会正义,而法官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人,他们手持法槌、定分止争。“当事人交状纸,律师动嘴皮子,法官跑趟子。”陈红斌向记者回忆道,上世纪90年代,在“纠问式”审判方式的主导下,法官取证很难做到客观准确,而且往往带着强烈的主观判断,这些都对审判结果产生影响,经常引起当事人对判决结果的不服。“1998年后,审判方式由‘纠问式’变为‘诉辩式’,这不仅使审判更加公正,还最大限度保护了当事人权利。”在陈红斌看来,30年来,法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最让他感到欣喜的则是审判方式、审判理念的进步与发展。陈红斌说,“诉辩式”的审判方式要求“谁主张谁举证”,这使得法官在审判中的主导作用转变为主持作用,给诉辩双方充分的对抗辩驳空间,从而让审判结果更加公开、公正,最大范围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回忆刚到开江县法院工作的那几年,他说,经常要骑自行车出差调查取证,庭审则采取法官问当事人答,可以说查明案件事实的工作主要由法官来承担。

荣获全省法院文化建设活动个人嘉奖,荣获达州中院个人三等功……在法院工作30多年,陈红斌无疑是一名出色的法官,审理民事类案件3700余件,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300余起。但当视线回到家庭,他心中是有亏欠的。“把法院当家,把家当客栈,这已经成为很多法官的常态。”他坦言,因为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父母,我对家人有深深歉意。

第三代陈玖铄两分钟送达诉讼文书

9月19日是再寻常不过的一天。陈玖铄像往常一

样,走进开江县法院行政庭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立案系统,搜索查找案件信息,然后轻点鼠标“送达”。前后不过短短两分钟,一份民事判决文书就送达到当事人代理律师。在当下,电子送达一点不新奇,可往前20年,这却是一件极需想象力的事。陈玖铄,今年27岁,两年前通过招考进入开江县法院工作,目前是行政庭的一名书记员。此时,在互联网的加持下,法院工作已经进入了信息化轨道。“四川微法院”立案、语音识别智能录入、庭审网络直播、大数据辅助办案、无纸化电子送达……在开江县法院,陈玖铄的每一天都是那么的充实和忙碌,从送达到立案,从司法记录到草拟文书,从大数据统计到网上排期,他也深深懂得到父辈们曾经的辛苦。“小时候,每次我想爸爸的时候就会问我奶奶,爸爸去哪了,她就抱着我说,爸爸工作忙。”陈玖铄告诉记者,那时他心中一直有一份不服气,就想看看父亲到底能有多忙。直到如今,回到祖父辈们工作的地方,陈玖铄才真正理解。陈玖铄告诉记者,“白加黑”“5+2”是法院工作繁忙时较普遍的场景,“工作后,我越加佩服父亲,在我儿时记忆中,他从未把消极情绪带到家中。”陈玖铄说。

作了两年的书记员,陈玖铄一直都憧憬着能穿上法袍的那一刻。“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应当秉持为民宗旨,弘扬崇法精神,依法公正判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陈玖铄向记者道出了他心中对法官的理解。今后,他将遵循父辈和祖辈的足迹,在维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越行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