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司法之名 为濒危动植物撑起“保护伞”

  
2021-11-10 10:28:44
     

 

以司法之名 为濒危动植物撑起“保护伞”
  
——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法庭“诞生记”

 

2020年7月23日上午,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法庭公开审理了魏某某等5人非法狩猎、非法持有枪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并当庭宣判。该案敲响了全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第一槌”。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杨棕贤 文/图
  
  说到雅安,你会想到什么?优越的自然生态禀赋以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一定是绕不开的两个话题。
  
  大熊猫,走过800万年历史的动物“活化石”,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也是深受全世界人民喜爱的中国国宝。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在大熊猫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国家公园”的重要指示。2017年,《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印发,其中,全球第一只大熊猫发现地雅安就有超过6000平方公里的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之中。
  
  2020年6月28日,雅安大熊猫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传来重磅消息,经省高院批准,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法庭(以下简称“公园法庭”)在荥经县法院设立,成为全国首批设立的7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之一。同年12月30日,经省编办批准,“公园法庭”挂牌设立于龙苍沟旅游环保法庭(原龙苍沟人民法庭)。今年10月12日,在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国向全世界宣布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11月7日,荥经县法院院长任泓光接受媒体采访,讲述了“公园法庭”审判工作和司法服务情况。任泓光表示,“公园法庭”的设立,在雅安法院环境资源案件专业和专门化审判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为雅安厚植生态底色、践行绿色发展提供更有力更高效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突出多元优势 荥经拔得头筹
  

  雅安,向来有“天府之肺 熊猫故乡”的美誉,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条件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植物资源。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成立,雅安生态空间、生活空间将被重新定义与交叠,这让建立“公园法庭”成为当地加强濒危物种司法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迫切需求。
  
  从2020年4月提出构想,到6月成立,“公园法庭”落地荥经仅用了不到2个月的时间,但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按照省高院对部署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的可行性研究,明确一个市(州)只设立一个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而在雅安,石棉县和宝兴县不论在硬件设施还是在软件基础上,都有超越荥经县设立“公园法庭”的资格与实力。荥经突围,底气何在?
  
  区位优势是基础。任泓光介绍,荥经县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所在地,位于大熊猫国家公园最南端,境内有全国第二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大相岭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荥经县地处雅安六县两区的中心,在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有着突出的区位优势。作为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单位”,该县已明确将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荥经)社区建设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价值实现先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和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五个示范区”,打造全国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示范地。
  
  环资审判体系是优势。以司法服务保障绿色发展振兴,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时任雅安市委副书记、市长邹瑾在议案中提到,环境资源审判对依法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监督和支持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环境资源保护职责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雅安全市法院第一批司法实践基地的荥经县法院,也在日常司法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将环资审判、保护、修复、惩教、预防与以案说法相结合的环资司法保护新路子。任泓光介绍,近年来,该院以创新环资司法机制为抓手,在2017年、2018年先后建立全省首个补植复绿警示教育基地,及挂牌成立司法实践基地,构建了“警示教育基地+司法实践基地”模式新格局。
  
  通过公开宣判,震慑环资犯罪;执行生态修复,执行规模化补栽补种,实现“补植复绿”;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环境资源司法与执法的有效衔接;发布典型案例,扎实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立足审判职能,荥经县法院在环资保护方面实招频出,多项探索已结出累累硕果。2016年以来,该院先后审结环资类案件23件,其中公益诉讼案件3件10人,判决涉林犯罪补栽补种或缴纳补栽补种基金5件7人,公益诉讼案件判决赔偿恢复植被造林复植费用59033元,真正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恢复生态”的社会和法律效果。
  
  党委支持是保障。市、县党委领导对“公园法庭”的申请设立、获批加挂、启动运行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并对相关工作情况报告多次肯定性批示;雅安中院积极推动,与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管理分局召开座谈会并就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和合作达成共识;荥经县法院主动作为,承担涉环境资源类案件跨行政区划集中管辖试点工作,党委的支持为“公园法庭”的落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立足环资审判 护航绿水青山
  

  除了国宝大熊猫,公开资料显示,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范围内还栖息着野生动物470余种、野生鸟类330余种,分布植物185科869属3000余种。大熊猫能够“幸福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而“公园法庭”的设立,刚好填补了这类案件审判专业性的不足,真正以司法的名义,为濒危动植物撑起一把“保护伞”。
  
  因持枪猎杀国家“三有”保护野生动物毛冠鹿,2020年7月23日,被告人魏某某等5人涉嫌非法狩猎、非法持有枪支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一案由“公园法庭”公开审理。该案敲响了全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第一槌”,成为全国首起由大熊猫国家公园法庭审理和宣判的案件。
  
  “环资审判是重点,专业化司法保护是手段,绿美雅安是目的。”任泓光介绍,根据申请“公园法庭”的初衷和有关要求,“公园法庭”的职能定位为专门审理涉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专业案件,结合当前行政审判跨区域管辖实际,“公园法庭”主要审理涉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环境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关民事和刑事一审案件,以及工程建设、开发、利用等民事一审案件。同时,该法庭接受雅安中院个案指定管辖,审理涉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片区环境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相关民事和刑事一审案件,真正构建起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区域涉环境资源刑事、民事和行政案件“三审合一”的专门化审判模式,以专业、高效、权威的审判,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区域环境资源保护提供更优质和专业的司法服务。
  
  “公园法庭不只是简单的案件数量和类型的集中,而是要建立起更符合司法规律的现代化运行机制,提升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质量和司法公信力。”任泓光表示,“公园法庭”是法院改革的产物,也是改革的试验田。“公园法庭”的设立,是完善环境资源审判法治体系过程中的一步,也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阶段性成果,但非终点。
  
  聚力中心工作 服务发展大局
  

  “两山”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同时,也给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深刻的启示。任泓光表示,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一头连着绿水青山,一头连着金山银山,只有让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持,形成发展优势,才能确保脱贫不返贫、发展有后劲,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筑牢坚实的基础。下一步,“公园法庭”将牢记成立的初心和使命,用专业审判助推乡村振兴“新战役”,以法治手段契合精准帮扶,通过审理涉大熊猫国家公园雅安区域环境资源保护的案件,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犯罪、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用法治守护区域内优美的自然景观,再通过推动“园地模式”(NPL),发展生态体验、生态旅游,让老百姓转变就业方式,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司法保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落地生根,让雅安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幸福,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保护提供实践经验,打造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保护新典范。
  
  与此同时,“公园法庭”作为派出法庭,其审判的专门化不仅以秩序、效率为价值追求,而且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大力推进诉源治理,更加主动地把法院调解工作融入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中,探索建立“环境资源审判+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打造“无讼村(社区)”和调解工作室,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切实把显着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最终推动矛盾纠纷化解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加快形成“社会调解优先,法院诉讼断后”递进式的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让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矛盾纠纷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的影响。
  
  今后,“公园法庭”还将在与四川农业大学建立院校合作的基础上,围绕《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8+2”司法协作框架协议》,探索与司法机关、科研单位、社会团体建立多元协议合作关系,构建岷江流域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大熊猫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新格局,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和专业的司法保障。“公园法庭”的成立必将为雅安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打造全域性、开放式、活态化的国际熊猫城,形成“大熊猫+”产业体系织牢生态法治保护网络,为荥经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宜养”公园城市、“小县优城”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