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彬 刘勇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近年来,杨柏镇沙泥坪村坚持党建引领,结合“1+8”示范试点成果应用,以“法治”推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杨柏实践。
坚持“一核”强基,党建引领促振兴
突出政治引领。沙泥坪村以提升支部党建质量为主线,以提升支部组织力为重点,筑牢基层党建的“根”与“魂”,通过抓自身能力建设、丰富组织生活形式、强化互联互促等举措,努力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全力锻造基层过硬党支部。
强化队伍建设。以“党员凝心工程”为抓手抓自身能力建设打造过硬队伍组织体系建设是党建工作必须贯彻的“纲”和“本”。以破解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基层党组织动员力不足、凝聚力不足、法治意识薄弱等问题为导向,培训5名法律明白人,以“党建+法治”为抓手,不断增强队伍建设。
强化思想武装。进一步严肃政治生活,强化党员干部日常学习教育,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会前学法、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用制度规范行为,用行动积攒动能,打牢干部思想根基,加强基层党员队伍管理,巩固提升党的基层组织,打造标准化、规范化、法治化过硬党支部。
坚持“四治”相融,法治理念优环境
注重自治、凝聚合力。建立“一约两会三团”治理载体,建成“民情访谈室”“邻里汇”“永丰观法治小院” 等一批协商阵地,促进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提出“法治从家开始”理念,大力开展“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学法用法模范户” 评选,推出“e法贷” 金融惠民产品,将“法律信用”转化为“有形之得”,带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常态。
注重法治、创新治理。坚持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 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村级矛盾调解中心建成并实体运作,推出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双向派驻”机制,持续推进“诉源、警源、访源”三源共治。
注重德治、激励引导。全面实行三治积分制管理,因地制宜将积分与金融惠民、企业诚信、先进评比挂钩,引导更多群众主动参与到法治建设中来。目前,全村注重德化于人,通过设立道德银行,力评选”沙泥坪好人”、推广“日行一善”、开展“做文明有礼沙泥坪人”系列活动,带动“我自爱沙泥坪人人爱沙泥坪”的良好氛围益发浓厚。
注重智治、科技引领。深入推进数字法治建设,拓展“法治+民生”,全覆盖天网监控和扎实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网格群19个,网格信息员19人,村级法律顾问参与到每个网格微信群中,网格信息员在学习法律识的同时,精细精准把法治普惠到沙泥坪村每一个村民手中。
坚持“五普”结合,法律服务止纷争
“八五”普法以来,镇村采用普法微信公众号、法治广播、法治抖音、法治网站、法治案例、法治文化墙、法治活动、法治广场等各类普法平台提升全民法治意识,传导法治思想。
镇村成立普法责任制,建立普法宣传队,镇村委干部成了法治宣传员,推动普法深度融合、良性互动,建立全面普法大格局。结合“民法典走进乡村”、务工人员“春风行动”主题宣传、“法律与你同行”等专项活动,法律顾问主动参与,加大促进法治服务民生、惠民惠企举措以及老、弱、病、残重点领域的法治宣传。
2023年8月29日,沙泥坪村村两委召开村民普法会议,特邀请了法律顾问陈志芳同志,在沙泥坪村会议室现场讲述了几起公开审理的职务犯罪案件。随后的座谈讨论会上,大家谈道,这种案例直观的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直击人心,警示教育效果明显。
坚持“三业”共兴,家和民富聚活力
发展产业是“牛鼻子”。产业发展既是实现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从产业帮扶政策,到整合产业资源,从突出地方产业优势,到推动产业链条升级,从注重产业发展规划,到建立健全联农带农益农机制等,沙泥坪村扎实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通过产业发展稳定脱贫群众增收。
稳定就业是“压舱石”。村委始终要把促进脱贫群众就业问题放在首要位置,要想方设法拓展就业渠道,从就近就地就业,到有序引导外出务工,从拓展公益性岗位,到开展就业帮扶服务,从加大东西部劳务协作,到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从加大脱贫群众的技能培训,到保障脱贫群众的利益等,全村着力稳定就业,促进脱贫群众实现高质量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稳定在890人以上。
推动创业是“助推器”。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一方面我们要尽最大可能帮助脱贫群众实现就业;一方面则要通过推进创业创新来激活就业的“一池春水”。沙泥坪村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举措,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向乡村倾斜。要落实脱贫地区创业扶持政策,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脱贫群众就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