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燕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张伟
近年来,巴中市平昌县探索在社区建立“中心+平台+工作站+N”模式,将特殊人群纳入工作站把脉问诊,精准分类施策,实行“一站式”服务管理,确保不脱管漏管。近3年特殊人群案事件零发生。
一个中心“统揽”
强化社区综治中心牵头揽总作用,设立专门工作站,依靠人社、民政、工青妇、司法、卫生等入驻部门力量,根据职能职责,对社区所有特殊人群进行部门化无缝隙管理,做到“有人担责、有人服务、共同管理”。
一个平台“融合”
将特殊人群纳入网格化管理,由网格员牵头,社区医生、社工、社区民警配合,采取“一台账、两巡查、三走访、四采集、五必报”工作法,做到对所有特殊人群走访勤、信息通、情况熟、去向明、表现清。去年以来,共走访特殊人群600余人次,向公安机关提供有价值线索9条,协助公安机关破获涉毒案件2起。
一个站点“把脉”
充分依托社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站,将各类特殊人群统一纳入管理工作站进行集中管理,由工作站对各类特殊人群分类建立档案,做到“一人一档”,由综治中心牵头充分利用入驻部门力量,进行把脉问诊,分类施策,精准服务。
N个工作室“问诊”
在工作站下面,建立可以共用的综合服务室、心理咨询室、心语姐姐维权岗、康复服务中心、再就业基地等,根据特殊人群实际情况分流到各工作室(岗、中心、基地)“对症下药”。
对社区矫正对象,采取“234”监管帮教机制,即严格精准判(审)前和再犯罪风险“两评估”,实行分类别、积分制和信息化“三管理”,建立规范化专业帮教、社区化劳动帮教、人性化救助帮教、专业化心理帮教“四化”帮教机制,依托平昌众达汽车修配厂、养殖基地等5个安置帮教基地,实现刑释人员再就业达96%。
对戒毒康复人员,依托戒毒康复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室,实行社区依托、公安监管、社工参与、医院治疗、家庭配合的“五方联动”帮教模式,实时开展就业培训、救助工作。去年来,先后帮助22名戒毒人员及家属解决就业问题,为11名自主创业人员减免创业费用7万余元。
对精神障碍患者,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防治并重”的工作思路,完善落实“全面筛查、全面治疗、全面救助、全面管控”机制。近3年来,未发生1起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
对重点青少年,在县城社区采取“检社共建”,充分运用预防青少年犯罪警示教育基地,发挥社区“心语姐姐维权岗”2名检察干警专业作用,推出“警示教育+心理疏导+法治大讲堂”三位一体的“套餐”式预防服务。截至目前,共预防重点青少年犯罪4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