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南龛山下镌刻人民满意的“巴山红枫”

  
2022-11-08 15:58:09
     

  巴中,一座被誉为秦巴生态名城、川陕苏区首府的川东北革命老区城市,唐朝章怀太子曾避难于此,无数佛窟在此开凿,诗人李商隐留下“巴山夜雨”的名篇。90年前,徐向前元帅指挥红四方面军在这里鏖战反动军阀,建立了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如今,张爱萍将军题词下的将帅碑林、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均位于巴中人民心目中的红色圣地——南龛山,在她的山脚下,有一个不大却让人民群众倍感亲切的——西城派出所。
  
  该所先后被公安部授予“人民满意派出所”称号并命名为一级公安派出所。现辖区面积20.30平方公里,有老旧小区141个,宾旅馆、歌舞娱乐等行业场所184家,实有人口7万余人,是全市人口最多、任务最重的老城区派出所。近年来,该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安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新时代人民警察训词精神,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融入巴中红军精神,创新开拓出“红色警务”,以无限忠诚、无尽担当赢得了辖区群众口中的“红心所”美誉。
  
  红色育警法“铸魂”
  
  该所依托辖区红色革命遗址众多优势,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党建队建之基,持续深入开展学“五史”、寻“红迹”、讲“党课”、过“党日”活动,将瞻仰红色遗迹、缅怀革命先烈作为新警入职、民警晋级必修课,将邀请讲解员讲红色故事、党员干部讲党课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公修课,让民辅警接受党史文化和红军精神的洗礼,深刻感悟革命先烈的初心和使命,切实将红军精神融入日常,落在实处。同时,深入开展“红军精神大学习”“红色警队大讨论”等活动,不断擦亮党建品牌,打造战斗堡垒,建设最强支部,将红色教育深入到支部建设每一个程序和环节。
  
  红群调解法“化戾”
  
  以“六进六边”“百万警进千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等为依托,梳理辖区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劳资纠纷、医患矛盾、师生安全、涉卡诈骗等突出问题,积极联系医院、学校、银行等行业开展警医、警校、警银“三警共建”活动,主动对接法院、司法、劳动等职能部门建立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纠纷联调“三联共享”机制,统筹组织网格员、社区干部、司法助理等综治力量推行网格+社区+派出所“三级共调”模式,切实将纠纷矛盾、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状态。近年来,共调处化解矛盾纠纷2000余起,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达97.8%。辖区多年未发生个人极端暴力案事件和“民转刑”“刑转命”案件。

 

调解纠纷

  
  红船巡防法“创安”
  
  树牢“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工作理念,组织社区干部、网格员、警务助理、小区楼栋长成立“西城义警队”,在草坝街、八角楼街、张思训街、红军路、西华街等人员密集商圈和街道实行“一街一警察”“一商超一联防队”“一小区一物业组”等工作模式,推动校园“一键式联网报警” 安装率达100%,20个护学岗常态化、实体化运行,辖区可防性案件下降30.5%。同时,将打击锋芒指向群众关心关切的黄赌毒、食药环、盗抢骗、电诈等民生案件,实现了线索核查100%,违法犯罪打击100%,共查处民生类案件134件,打击处理300余人,追赃挽损100余万元。
  

获赠锦旗

  
  红心服务法“暖民”
  
  以新时代公安“放管服”改革为抓手,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在辖区设置标明民警电话、职务的警务公开栏100余副,利用“西城警事”微信公众号和抖音平台,公开非工作时间紧急事项预约服务电话,开通节假日紧急事项办理,真正把为民服务“靠前一步”。着力稳经济抓发展,深入辖区企业开展防范电信诈骗、内部安全保卫、网络信息安全等法律宣传培训100余次,深入郊区、农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金秋助学”“走进敬老院”等活动50余次。同时,倾情解决群众办事办证来回跑问题,成立巴城首个一站式 “派出所社区警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各类证明、证件等事项,简化办理流程,缩减办事时间,设置便民服务箱、饮用水等物品,日均接待群众100余人次,办事群众满意率达100%。(郁川平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