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律师突围:一场覆盖21个市州的把脉问诊

  
2025-11-25 15:17:50
     

2024年11月12日,四川省司法厅、四川省律师行业党委、四川省律师协会在成都举行四川省律师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结对共建工作推进会暨签约仪式 省律师协会供图

陈伟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今年1月,四川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一份由12名律师界省人大代表联名提交的议案被列为“1号议案”——《关于制定〈四川省律师行业发展促进条例〉的议案》。这是四川首次尝试通过立法推动律师行业发展,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年、覆盖全省的行业深度“体检”。

自2022年四川省第十次律师代表大会召开以来,省律师行业党委、省律师协会以发展为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组织会长班子、监事长班子组成调研组,对全省21个市(州)开展了全覆盖调研,行程近2万公里,走访律所近100家,形成了高质量调研报告约30篇,探索形成“把脉问诊、会诊研究、对症下药、跟踪问效”的四步调研工作法,以高质量调研推动全省律师行业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打破资源失衡困局

在川西高原的偏远县城,找律师有时比看病还难。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当地群众面临的真实困境。

调研数据显示,一个尖锐的资源落差摆在面前:全省超过60%的律师资源聚集在成都,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律师占比仅有3%。更让人忧心的是,虽然实现了律师县域全覆盖,但69%的律所挤在市(州)中心城区,县域律所只占31%,每万人拥有律师数不足2人,个别民族地区仍在为解决“有没有”律师的基本问题而发愁。

为了摸清症结所在,省律协调研组的脚步遍及巴蜀大地。他们带着问题清单走进一家家律所,与律师们促膝长谈,在卷宗堆和案例本里寻找答案。每一次调研都不是例行公事,而是沉下去的“深潜”——从行业痛点、难点到堵点、需求点,都被一一记录在案,最终凝结成一份份详实的专题报告。

经过多次专题调研、论证、修改,省律师行业党委、省律师协会高标准制定了《四川省律师行业发展规划(2022—2026年)》。这份蓝图不仅描绘了行业发展的总体方向,更要求各市(州)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接地气的阶段性规划和落实举措。到2023年底,随着《四川省律师行业发展现状调研汇总报告》的完成,四川律师行业的“全身影像”终于清晰呈现。报告不仅全面剖析了行业发展状况,更开出了16剂“药方”,从加强行业党建到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从服务全省大局到抓好自身建设,为四川律师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具体路径。

变化从“结对子”开始。2024年,《四川律师行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结对共建十大举措》出台,一套精准的“结对疗法”正式实施。省律师行业党委树立“全省一盘棋”理念,创新推出会长办公会邀请市(州)律协列席机制、设立区域协调发展中心,构建起“1+6+20”的区域共建格局——以1个省会城市成都为核心,联动6个结对共建区域,辐射20个市(州)的协同发展网全面铺开。

首批4家市(州)律协、30家规模大所与品牌所,精准结对30家中小律所,协同培养60名青年律师。这只是一个开始,按照规划,三年内将实现120家律所、300名青年律师“一对一”精准结对,打造20个可复制的共建样板。

地域壁垒正在打破:“成德眉资”四地律协率先签署协同协议,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法律服务体系;“成甘阿凉”启动结对帮扶,让优质资源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川南五市监事会携手合作,探索跨区域行业治理新路径……

律所之间也掀起结对热潮,大所带小所、律师传帮带,全省律师行业呈现出优势互补、业务协作、发展协同的新气象。

“就像组建行业联盟,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一名参与结对的律所主任说。

专精特新 助推中小律所突围

在全省律师行业版图上,中小律所的生存状况尤为引人关注。

截至2024年底,全省100人以上的律所仅27家,30人以下的律所占比高达92%。这些散落在成都市以外的中小型律所,普遍深陷案源匮乏、竞争激烈、人才流失的发展困局。

具体到地方,困境更加具象:泸州市的71家律所平均每家不足18名律师,规模化发展举步维艰;自贡市的大多数律所缺乏明确专业方向,陷入同质化竞争;遂宁市的律所在对企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定向服务、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时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一局面,省律协调研组开出精准“药方”,提出省律协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培育细分领域的精品律所、搭建大所与小所交流平台、建立特色专业法律团队等8条建议。这些建议很快被省律师行业党委会、省律协会长办公会采纳,并转化为具体行动。

2023年9月28日,省律师行业党委、省律师协会发布《四川省中小律师事务所专精特新培育计划(2023-2025)》,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精特新”律师事务所培育工作,从2023年到2026年通过培育选树100家“专精特新”律所,形成“专业突出、管理精细、特色鲜明、创新驱动”的四川律师事务所发展特色,引领全省中小律所高质量发展,并与规模所、大型所实现差异化、配套化发展,整体提升省律师行业能级竞争力和“四川律师”品牌影响力,为创建国际一流律师事务所做好战略储备。

2024年11月1日,省律师行业党委、省律师协会举办四川省中小律所高质量发展交流会,正式出台《四川省律师协会中小律所高质量发展指引》,“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径更加清晰:以“专”破局、以“精”立业、以“特”求强、以“新”赋能,为四川律师行业生态链“强链”“补链”“固链”。

如今,变革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四川奥飞律师事务所深耕政府法律顾问业务,推出政府招商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法律服务产品;四川瑞利恒律师事务所专注于互联网科技领域法律合规服务,致力研究新技术和新业态引起的新型法律问题;四川卓乐律师事务所将金融法律服务作为自身业务基石,创新打造“体温计”金融法律服务产品;四川鼎天律师事务所长期为国有企业提供专项法律服务……一批中小律所正通过差异化定位,在细分领域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截至目前,全省已培育专业化律所14家、精细化律所8家、新型化律所2家、特色化律所17家;40家律所入选《四川省中小律师事务所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今年5月,随着第二批典型案例征集培育工作的启动,更多中小律所正在专业化道路上探索前行,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系统培养 护航青年律师成长

在绵阳市的调研中,一组数据让省律协调研组深感责任重大:全市35岁以下、执业不足3年的青年律师达209人,40岁以下、执业3年内的年轻律师更多达261人。这群法律新生代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四川律师行业的未来。

“青年律师培养必须体系化、制度化。”基于这样的共识,省律协打出了一套人才培养“组合拳”——从省、市联动培训到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从后备力量储备到结对帮扶深化,全方位构建律师成长生态。

2023年,“百人讲师团”应运而生。这支由76名精英组成的首批团队,汇聚了63名优秀律师、13名高校法学专家,开创了律师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第二批律师讲师30名、检察官讲师15名。培训前,精准调研各地需求,量身定制课程方案;培训中,线上线下同步推进,全年16场培训线下覆盖超2000人,线上触达200万人次,形成了省、市联动、资源辐射的律师教育培训新格局。

专业化培训全面铺开:涉外法治、民族法律事务、刑事辩护等专题培训班场场爆满;2024年百余场培训研讨活动,总参与人次突破950万;与四川大学共建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已建立起118人的领军人才库,为四川律师“走出去”储备核心力量。

更值得关注的是,优质培训资源正加速向市(州)倾斜。在德阳市举办的“新《公司法》解读与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研学会创新采用“1省+5市”联动模式,首次实现多省、市(州)两级律协协同办会;由省法官协会、省律师协会主办的“同堂培训——2025民商法律实务研讨会”在巴中市举办,线上观看量突破134万人次。

针对青年律师的培养计划更加系统科学。《四川省律师协会青年律师发展扶持计划》、修订版《四川省律师协会“薪火相传”导师计划》相继出台,69名资深律师带领193名市(州)青年律师成长。45家律所成为青年律师培养示范基地,这在全国尚属首创。

律师文化建设同样有声有色。“四川律师文化大讲堂”连续举办5期,从哲学思辨到艺术鉴赏,从历史智慧到伦理探讨,为律师群体提供多维度的文化滋养,线上线下参与达数万人次。

维权保障体系也在持续完善。广元律师反映的“立案难”问题,在调研组协调下很快得到解决,法院与律协联手优化立案流程。近年来,省律协建立起恶意投诉处理规则,完善维权快速处置机制,与法院、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创新建立“四方会商”机制,并与重庆等省市建立跨省维权联动。近三年办理的79件维权个案全部得到妥善处理,为律师执业构筑起坚实后盾。

如今,这场始于调研的行业变革正在向立法层面迈进。从结对共建到“专精特新”培育,从百人讲师团到1号议案,四川律师行业正在尝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行业发展如同‘治未病’,既要精准把脉,更要对症下药。”省律师协会会长李世亮深有感触地说,“现在我们不仅开出了药方,更希望将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为法规,让改变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