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充市嘉陵区政协调研视察区检察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

检察官在吉利四川商用车有限公司“双蓝护企”检察工作室与企业法务交流
“有你们检察机关的保驾护航,相信我们民营企业的明天会更好!”近日,南充市嘉陵区工业园区某企业员工对到访的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感激地说。截至今年初,南充市嘉陵区拥有吉利、能投、燕京、凸酒等规上工业企业144家,产值破亿元企业40余家,税收过亿元企业3家……近年来,该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高质量发展势头强劲、潜力巨大。“优化营商环境就是对民企的最好保护。”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杨冬表示。为充分发挥检察职能,服务民营经济健康发展,该院精准识别民营企业需求,探索“司法+行政”服务模式,联合南充市嘉陵区工商联牵头打造“双蓝护企”工作品牌,完善护企举措,走出了一条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精准破题 探索服务企业最优解
提供优质营商环境,检察机关如何从制度上进行常态化、长效化保障?杨冬介绍,由于不同单位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职能各异、各有侧重,做法基本遵循的是“各自走访,单线收集,向上呈报,移交督办”方式,各条线的交汇不多,精准性、及时性、有效性存在不足,全周期、全链条保护合力不够,难以满足企业发展实际需求。
为此,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党组专题研究检察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工作办法,认真查找服务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契入点。在办理涉企案件时,该院结合职能,注重案件背后的治理,透过类案反映出的问题,审视反思护企举措,找到了一条破题思路,即“融整保护合力”,从整体着眼,注重贯通融合,全方位、立体式护航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于是,由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与区工商联联合探索实施,邀请人大、政协、法院、公安、信访等单位共同参与的“双蓝护企”工作模式孕育而生。其主要目的是凝聚保护合力、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护企质效,确保企业涉法涉诉等各类需求能够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理、第一时间解决,努力构建护航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
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先后制定了《服务保障“拼经济、搞建设”护航行动实施方案》《关于领导挂牌服务重点项目和产业实施办法》《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关于服务重点项目和产业的实施办法》,联合区工商联会签《关于建立健全嘉陵区人民检察院与嘉陵区工商联沟通联系机制的意见》。通过实施“双蓝护企”工作模式,搭建护企工作室平台,依法办理涉民企案件,该院成为了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好朋友”、服务中的“店小二”、维权中的“娘家人”。
多方联动 打好履职护企“组合拳”
7月25日,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走进工业园区,在“双蓝护企”检察服务工作室就一起行政公益诉讼案件举行公开听证。听证会上,承办人就案件基本情况、事实认定、相关法规等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并阐明该行为将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听证员、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围绕相关单位是否负有法定监管职责展开评议。经评议,大家一致认为,相关单位负有法定监管职责,应采取措施、积极整改,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此次公开听证,是检察机关依托“双蓝护企”检察服务工作室护航法治经济建设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联合区工商联组建“飓风”“嘉正”“求益为嘉”3个服务团队,形成由检察院、工商联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牵头抓总,3个服务团队分工负责,检察官、工商联工作人员、调解员等一对一定点联系的“1+3+N”服务体系,制定挂牌服务重大产业、重点项目工作机制和检察官挂牌护企工作机制,定点联系辖区60余家重点规上企业。同时,从刑事打击、民事维权、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开通从线索发现到受理转办的“绿色通道”,专人负责、专案专办、一兜到底,优化涉企案件办理程序,提升问题处置效率。
此外,该院以“双蓝护企”平台为依托,加强“纵合横通”,探索“检+”保护模式,在服务民营企业过程中汇聚服务合力。该院与区法院、区司法局等单位共同会签保护机制,邀请人大、政协、公安、信访等单位共同参与,创新“检察+人大”“检察+政协”“检察+网格”,在企业所在辖区街道设置调解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官助理,构建保护民营经济发展大格局。2023年以来,该院累计派出检察官、调解员等30余人次零距离为企业排忧解难。
把脉问诊 筑牢企业风险“防火墙”
“谢谢检察院,我们根据检察院发出的法律风险提示函,加强了公司内部管理,完善了内控制度,把潜在的风险隐患扼杀在了摇篮里。”近日,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前往某企业开展回访时,该企业负责人向检察官们表达感谢道。
此前,该企业职工利用职权实施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在案件审查起诉过程中,办案检察官发现该企业在财务制度、公司管理等方面存在法律风险,遂对该企业发出法律风险提示函,提示该企业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改。该企业负责人介绍,经过整改,目前,公司运营体系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完善,还聘请了法律顾问,实现了合法经营,公司上下对未来发展前景信心十足。
“双蓝护企”工作模式将服务职能下沉、前移,实行“企业吹哨、‘双蓝’报到”。通过为企业开展法治宣传和“法治体检”等活动,针对企业内部风险防控提出专业的法律意见并提供精准有效的法律服务,帮助企业解决“看得见”的问题,防范“看不见”的风险,增强企业的发展信心。
近年来,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始终将执法办案与促进企业治理同步推进,着力突出检察服务的针对性、预见性和警示性,做好案件“后半篇文章”,护航民营企业健康发展。截至目前,该院已在企业、商会等成立“双蓝护企”服务企业工作室5个,开展企业涉法问题精准画像、自动匹配检察官和调解员30余次,解决涉法问题10余个,发出风险提示10期,联合开展“法治体检”3次。
解忧纾困 助力社会治理强担当
“检察机关帮我解决了请假难的问题。如今,我们公司在外地的业务已恢复正常,还签了两个百万元的大订单呢!”近日,社区矫正对象、某公司负责人江某来到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高兴地与检察官分享公司的经营近况。
江某因犯交通肇事罪被判缓刑,缓刑考验期内在南充市嘉陵区火花街道某社区接受社区矫正。作为一家年收益近千万元、员工近200名的民营企业负责人,江某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外地出差、拓展业务和会签重要合同。“每次出差,要提前三四天向社区矫正部门请假,审批又要等几天,全部流程走完,许多外地业务基本无法开展了。”江某说,因为请假问题,公司损失了几笔大订单,对企业经营造成了很大影响。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为有效解决涉案企业负责人在缓刑考验期请假难的问题,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走访类似涉案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积极与区司法局协调并召开联席会议、会签文件,对社区矫正对象外出请假情形、时间、程序、要求等形成一致意见,既符合社区矫正监管法定程序,又帮助缓刑考验期的企业负责人解决了请假难题,实现了“社会治理固一棋、突破难点解困局”的良好开端,保障了企业正常经营发展。
此外,该院还针对涉企案件规范执法司法问题发出检察建议2份。通过“双蓝护企”强化对涉企立案、撤案及不当采取“查、扣、冻”强制措施的监督,帮助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企业挽回损失,努力营造稳定、透明、规范、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双蓝护企’工作模式区别于以往法律服务企业的‘被动’局面,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靠前、变‘单一’作战为‘双护’联动、变‘零星’布局为‘全面’延伸,切实做到了为民营企业解决涉法涉诉问题,有力促进了民营企业合法健康发展。”南充市工商联党组成员、秘书长赵忠平说。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成长的最大定心丸。南充市嘉陵区人民检察院将始终立足检察职能,积极服务、精准施策,以检察之力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杨林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