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首提地”到“示范区” 眉山法院如何书写新时代“法护粮安”答卷?——专访眉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付宝

  
2025-05-27 10:26:45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周靖
  
  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上,绿色的稻浪随风起伏。三年前的这个季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眉山市永丰村,在这片沃土上作出“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重要指示。如今,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除了现代农业机械的轰鸣声,还回荡着法槌敲响的正义之声——一支由眉山法院人组成的“法治护粮队”,正用“法治之犁”深耕细作,以专业与温情守护着每一寸耕地、每一粒粮食。
  
  如何为“天府粮仓”量身定制司法保护罩?怎样用法律武器守护每一寸良田?近日,眉山中院党组书记、院长付宝就耕地司法保护、涉农纠纷化解、粮食安全保障等接受本报专访,讲述“田间地头”的司法新故事。

  

付宝接受记者专访 眉山中院供图

  
  首提地的司法担当:筑牢粮食安全法治屏障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是党中央、省委赋予眉山的重大使命,更是眉山法院的重大任务。”付宝铿锵有力的话语,勾勒出眉山法院的使命坐标。他表示,人民法院的政治属性和职责使命,决定了眉山法院的定位——站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高度,作为“天府粮仓”建设的法治护航者和现代农业的司法服务者,在法治保障眉山建成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和司法服务都市现代农业新格局中尽最大努力、发挥更大作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以来,眉山中院先后5次召开党组会专题研究部署,系统解决思想认识、工作重点和实施路径三大关键问题,将总书记嘱托转化为切实的司法行动。在具体实践中,牢牢把握服务保障“天府粮仓”建设重点任务,聚焦眉山耕地保护、农田建设、科技引领、主体培育、示范带动、延链融合“六大工程”,制发《服务保障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建设的实施意见》,发挥审判职能和延伸司法服务,服务保障“天府粮仓”建设。进一步完善涉耕地、涉粮案件专业化审判模式,探索预防性、恢复性司法措施,推进数字法庭和智慧法院建设,持续推进涉农纠纷多元共治,全面提升服务保障“天府粮仓”建设水平。
  
  在此基础上,眉山法院制定“1335”总体规划,即夯实高标准“天府粮仓”司法保护基地一个基础,确立“一年夯基、两年提质、三年增效”的“三步走”发展脉络,构筑四川高院、眉山中院、基层法院三级法院同频联动格局,启动“天府粮仓”巡回办案点、“天府粮仓”司法助农专家服务站、涉农案件专业法庭、“天府粮仓”法治研究中心、“补植复耕”司法修复基地五项工程建设,全力打通司法保护“天府粮仓”“最后一公里”,奋力谱写“法护粮安”法治新篇章。
  
  在付宝的讲述中,一张“司法护粮”作战图格外醒目:纵向形成“省高院指导、眉山中院统筹、县(区)法院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以省高院、眉山中院、东坡区法院三级法院共建的“天府粮仓”司法保护示范基地为纽带,在审判资源调配、保护机制衔接、案件提级管辖、专业法庭建设等方面实现互联互通;横向建立与公安、检察、司法行政、农业农村等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涉农领域“府院”联动机制,定期研究涉农领域纠纷化解和社会治理工作。这张“纵横交错”的司法保护网络,正是眉山法院守护“天府粮仓”的创新实践。
  
  创新者的司法智慧:四维探索司法护农机制
  
  在服务保障“天府粮仓”建设中,眉山法院深耕司法护农“试验田”,探索出一条司法规律与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的法治服务新路径,重点在四个维度开展创新实践:在专业化审判方面,设立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专业审判团队,加强类型化案件审理和审判流程标准化建设,下一步还将在永丰片区建立专业化审判法庭,实现眉山市涉农纠纷案件集中管辖,保障涉耕地、粮食等案件依法公正审理;在恢复司法方面,探索耕地保护禁止令等行为保全方式和土地复耕、碳汇认购等责任承担方式,让破坏者既受惩罚又担修复之责;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研发涉农纠纷交互式自助解决系统,完善涉农案件在线诉讼规则体系,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能解决矛盾;在多元化治理方面,构建“田长制+法院”协同监管机制,打造6个涉农司法服务点成为矛盾化解前哨,多元解纷“眉山实践”在涉农领域多点开花。
  
  涉农司法创新的生动实践,在每一个案件中熠熠生辉:东坡区法院通过“刑事惩处+司法建议”双管齐下,推动解决土地污染源头治理;洪雅县法院重拳打击“以陈顶新”的粮仓蛀虫,以司法利剑捍卫“天府粮仓”安全底线;仁寿县法院通过“府院联动”盘活闲置耕地2400亩,让“沉睡”土地重焕生机;丹棱县法院通过诉讼调解,实现涉农地理标志纠纷实质性、高效率化解……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涉农纠纷呈现出案件类型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趋势及跨领域、跨地域纠纷和知识产权纠纷增多的特点,这给眉山法院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付宝打了一个比方:“在涉农司法领域,我们既要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专科医生’,还要成为应对复杂问题的‘全科大夫’。”为此,眉山中院与四川农业大学法学院签署战略合作,聚焦农业发展中的法治难题开展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涉农案件审判模式改革、证据认定方式等领域;成立农业、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库,培养既懂法律又懂农业的复合型法官。在种子技术、农药使用等专业领域提供支持。针对种子烘干纠纷、涉农企业排污致果树减产、农药使用不当引发沃柑落果等案件,眉山法院引入专家辅助人机制,使每一起涉农案件的裁判既恪守法律准绳,又符合农业生产规律,展现了全产业链保护的司法智慧。
  
  近三年来,眉山法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高效审结各类涉农案件501件(刑事案件81件、民事案件356件、行政案件64件),平均审理周期同比缩短42%;开展“眉州利剑”等涉农案件专项行动,执结案件125件,执行到位涉农资金1800万元,以司法之力深耕“天府粮仓”法治沃土,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司法动能。
  
  耕耘者的司法温度:让法治种子在田间生根
  
  采访过程中,付宝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案例:村民曾某成在未办理审批手续情况下,擅自将其承包的近20亩基本农田改造成鱼塘,作为审判长,付宝在依法判决的同时,通过走访群众、听取意见,结合曾某成的认罪悔罪态度,最终作出缓刑判决。这个入选全省法院2024年耕地保护典型案例的判决,既守住了耕地红线,又给了当事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庭审是最好的法治课堂。”付宝回忆道,宣判后,村民们围着他说,“原来耕地不是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想着国家”“回去要跟村上的人讲,耕地红线不能碰,不能当被告人”……这些质朴的话语,道出了司法裁判最珍贵的教育意义。
  
  曾经,在涉农资纠纷诉讼中,农民作为被告往往处于举证弱势地位,“十打九输”的诉讼结果让群众对司法公正产生疑虑。近年来,这一局面在眉山法院通过法治宣传、提供标准化合同范本、引导规范农资交易行为等举措实现根本转变,并在一个个具体案件中得到了生动印证。眉山中院2022年审理的刘某某诉某能投公司土地纠纷案,依法认定该公司租用农户35亩土地倾倒淤泥的协议无效,判决其恢复土地原状并支付场地使用费;东坡区某小组村民将土地出租给某合作社进行种植,因该合作社未足额支付租金,村民小组将其诉至法庭,后案涉耕地存在撂荒等情形,村民小组将土地收回承包给他人种植,该合作社便以村民小组未向其支付转包费等理由诉至法院,东坡区法院富牛法庭依法驳回了合作社诉求……这些判决不仅让受损农户的权益得到切实维护,还实现了“胜败皆服、以案明法”的示范效应。
  
  “我的父辈也是农民,对农民在土里刨食的艰辛有着深刻认识。面对着生活的压力,从有限的土地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是每一个庄稼人朴素的想法。”在一次庭审最后,付宝的一席话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但若为眼前利益蚕食耕地红线,我们拿什么守护子孙后代的饭碗?”付宝掷地有声的诘问,让被告当场落泪认错。
  
  这样的温情司法在眉山早已成为常态。彭山区法院的“武阳茶话”调解室里,法官与老乡围坐喝茶慢谈化解家事邻里纠纷;仁寿县法院组建的“田埂调解团”活跃在田间地头,确保矛盾化解不误农时;青神县法院的巡回审判车穿梭于乡间小道,让农民“放下锄头就能打官司”;丹棱县法院运用“五调融合”调解柑橘纠纷,精心编撰的合同范本成为果农们的“法律护身符”……
  
  “只有双脚沾满泥土,裁判才能更接地气。”付宝说,眉山法院将持续深化司法为民实践,着力打造“稻田的法庭”法治品牌,让司法服务真正扎根乡土。他向记者解释道:“法官走进田间地头,不仅是减轻群众诉累,更为了给予法官内心确认,当亲眼看到一亩地能产多少粮食,实地了解过土壤的墒情,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农民的不易和涉农纠纷解决的迫切性,作出的裁判才会既有法度又有温度。”
  
  示范区的司法愿景:构建“三位一体”新格局
  
  “对于眉山打造‘天府粮仓’的法治化前景,我持非常乐观的态度,相信必将大有作为。”付宝充满信心地表示。作为“天府粮仓”首提地,眉山独具三大核心优势:其一,制度优势显著。省委明确支持眉山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示范区,眉山市委、市政府将涉农法治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其二,治理优势突出。作为“大调解”机制的发源地,眉山创新构建了“党政主导、多元共治”的现代化治理体系,通过完善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已高效化解50%-60%的涉农简易纠纷。其三,协同优势明显。凭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双重区位优势,眉山在涉农司法领域积极开展跨区域协作和常态化交流,有力促进了裁判标准统一和法治水平整体提升。
  
  为顺应现代农业绿色生态高效发展的时代需求,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农业生产中的“急难愁盼”和基层治理中的“家长里短”问题,眉山法院将创新打造“专业+生态+数字”三位一体的“天府粮仓”司法服务保障体系,以高质量司法护航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建立健全涉农审判体系,设立专业化审判法庭,探索眉山市涉农纠纷案件集中管辖,深化涉耕地、粮食等案件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审判方式,在粮食主产区设置涉农巡回审判点,构建“稻田里的法庭”专业化审判机制,让司法服务直抵田间地头,实现涉农纠纷高效化解。做实生态司法保护机制,健全“法院+田长制”“法院+林长制”“法院+河长制”联动机制,完善惩罚性与修复性有机结合的涉农案件司法保护机制,与市级相关部门建立“破坏—惩罚—修复—监督”全链条生态司法保护体系,推动惩罚性赔偿与生态修复责任有机衔接,以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筑牢“天府粮仓”生态屏障。加快“数字法院”建设,推广“24小时自助法亭”,开发涉农纠纷智能调处平台,融合智慧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实现纠纷“前端智能预警、线上高效化解、末端精准治理”,以数字司法助力农业现代化,让群众享受“指尖上的正义”。
  
  付宝表示,法治护航“天府粮仓”建设,需要构建“治案—治理—共治”的递进式法治生态。基础在依法办案,重点在系统治理,最终要实现多元共治。“现代治理不应止步于刚性约束,更要传递法治温度。惩罚只是手段,让群众真正理解政策法规、自觉守法护法,才是法治建设的深层价值。”付宝说。
  
  2024年,眉山粮食播面299万亩、产量128万吨,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4、第1;全市耕地总量“四连增”、违法占用耕地“四连降”、单产水平稳居成都平原前列,高标准农田保有量149万亩,水稻最高亩产893千克……在眉山法院的全力护航下,“美田弥望、稻谷飘香、物阜民丰、幸福和乐”的愿景正在照进现实。
  
  记者手记
  
  在采访结束返程时,夕阳下永丰村的翠绿稻田泛起金色波光。三年前的那句嘱托,已化作眉山法院人的具体行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刚柔并济的司法智慧,感受到了扎根泥土的为民情怀,更见证了法治护航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这或许就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田野上的最美诠释。